缩略图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性研究

作者

吴燕燕

沙雅县幸福小学844600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的关键时期,而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品德和法治素养的重要载体,其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情景教学法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它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和学习,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一、情景教学法的内涵与特点

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依托课本的内容,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出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特点包括:

1. 生活性:情景教学法强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和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互动性:在情景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情境中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了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性:情景教学法注重情感的培养和熏陶。通过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理解和接受道德与法治知识,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识。

二、情景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

(一)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活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核心在于将教材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建立直接联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接受与自身经历相关的内容。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生活环境,从中提取具有教育价值的典型情境。以《平平安安回家》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先带领学生到校门口实地查看交通状况,记录存在的安全隐患。回到教室后,分组讨论观察到的危险行为,如闯红灯、不走斑马线等。然后利用教室空间模拟道路场景,学生分别扮演行人、司机等角色,在模拟中实践安全过马路的正确方法。课后安排安全小卫士活动,鼓励学生记录一周内观察到的交通安全行为。这种基于真实生活的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直接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弥补传统教学在情景呈现方面的不足。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恰当使用多媒体资源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呈现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如在《教学我们小点儿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多媒体应用策略。首先播放一段图书馆安静的阅读场景视频,让学生感受适宜的音量环境。然后展示课间教室嘈杂的录音频谱图,通过可视化数据让学生理解噪音的概念。接着使用分贝测试软件,让学生实测不同行为产生的音量值,如正常说话、大声喊叫、轻声细语等。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制定《班级音量公约》,将多媒体展示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行的行为规范。这种多媒体辅助的情景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加清晰的音量概念。

(三)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实践活动是情景教学法中最重要的环节,它架起了认知与行为之间的桥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实践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可操作性和持续性,避免流于形式。以《人人爱护公物》教学为例,可以设计为期一个月的班级公物守护行动。第一阶段组织学生调查班级公物使用现状,记录损坏情况;第二阶段分组讨论制定《公物使用守则》;第三阶段实施公物认领制,每位学生负责维护一件班级公物;第四阶段开展最美公物评比活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反思公物损坏的原因,思考维护公物的具体方法。

三、情景教学法的有效性分析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情景教学法通过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活动,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班级公约我来定》课程为例,教师将制定班规的过程设计成模拟社区议事会。学生分组扮演社区代表,针对课间活动、卫生保持等问题提出建议并投票表决。

观察发现,这种参与式教学使95% 以上的学生保持专注,课后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学生表示比听老师讲规则更有意思。这种效果源于情景教学满足了小学生好动、爱表现的天性,将被动听讲转化为主动参与。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效促进了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遇到危险怎么办》时,教师设置了陌生人搭讪、同伴落水等情境,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应对方案。课堂记录显示,经过3-4 次情景训练后,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从最初的模仿成人说教,逐渐发展为具有儿童视角的创意对策。例如对于陌生人问路,学生不仅知道不跟陌生人走,还能提出站在原地指路、找附近商店帮忙等更细致的应对策略。这种思维能力的提升,得益于情景教学创造了安全的试错环境,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考。

(三)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道德养成

情景教学法在情感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以感恩父母主题课为例,通过爸妈的一天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亲身体验父母从早到晚的劳作。课后家长反馈,参与活动的孩子中大部分学生主动增加了家务劳动,而传统讲授式课堂的这个比例相对较少。这种改变说明,情景体验能引发真实的情感共鸣,比单纯道德说教更具影响力。在法治教育方面,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代入理解规则的意义,比背诵法律条文更能培养规则意识。

结语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有效性。它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道德养成。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法,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联璧 . 谈情景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J]. 情感读本 ,2022(33):52-54.

[2] 张书迁 .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 [J]. 亚太教育 ,2022(9):112-114.

[3] 李世雄 . 情景剧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 [J]. 新课程 ,2024(29):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