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学科实践分析

作者

杨薇薇 胥雯璐

绵阳市安州区七一实验小学 四川 绵阳 622651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不断深入,国家对具备跨学科思维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将“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实践”,并为其作详细的定义,凸显了该领域的重要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方面提出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故尝试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时间在哪里”主题活动中涉及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第一,数学学科中的时、分、秒及其关系、认识钟表;第二,语文中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计时工具的发展史;第三,艺术包括音乐与美术中的绘图技能、审美意识;第四,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培养时间感,形成责任意识;第五,小学科学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第六,体育学科中的跳绳与拍球。

本次跨学科学习从多方面的协作设计开展课程,同时加强学生的评价,让学生的学更加主动,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跨学科学习能够落到实处,为学生真正的服务。

虽然当前学生处于现实世界中,尽管低年级的学生并不知道时间到底是什么、时间究竟从哪里来,但从日常生活中他们总是听到有关时间的词语,比如每分每秒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电子设备的广泛运用,部分同学还没有具备认识原始钟表的能力,需要进行系统地学习。在数学新课标中将时、分、秒时间单位的内容放到了“综合与实践”板块内,这表明了对时间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层面,还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加深学生对时间过程的度量,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时间的意义。

因此,本次主题选取了新课标中的“时间在哪里”这一主题,并将其规划为三个分级主题,分别是“时间是什么、时间在流逝、计时工具知多少”。首先,简单科普时间是什么、时间从哪里来等内容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钟表上面的时针、分针、秒针的运动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其次,教师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或者根据生活经验,描述一分钟到底能做些什么,实际感受时间过程的度量。最后,从计时工具的发展史向学生展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与科技的进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布置任务总结主题学习活动收获的任务,培养珍惜时间的情感。

“时间在哪里”主题活动中涉及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第一,数学学科中的时、分、秒及其关系、认识钟表;第二,语文中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计时工具的发展史;第三,艺术包括音乐与美术中的绘图技能、审美意识;第四,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培养时间感,形成责任意识;第五,小学科学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第六,体育学科中的跳绳与拍球。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相比于其他三个领域而言,综合性和实践性更强,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要求更高。但是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会被教师忽视。学生是不断变化与发展中的人,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知识情况是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础。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二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从具体向抽象过渡,但局限于具体问题情境或学生熟悉的情境,还是要借助于具体表象的支撑。 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烈,对于未知事物有着浓厚的探索欲,但是容易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时间”这一词,比如每天的上学、放学时间等,但是对“时间这一概念的内涵尚未接触。

知识与技能: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时分秒,能够认识钟表所表示具体时刻;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掌握时间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中国古代及现代的计时工具,加深对时间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经历了解时间是什么、体会时间在流逝、了解从古代到现代计时工具发展的过程,能形成遵守时间的意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合作能力,感受对时间过程的度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感悟数学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作用;体会数学与其他学科比如科学、道德与法治等之间的联系;培养节约时间和遵守时间的习惯,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开展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实践之前,教育学习的小学多以知识点为主的单课时形式开展“综合与实践”,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高、疲于应付教师交代的任务。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之后,学生的学习产生明显的积极变化:

第一,通过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丰富情境,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更浓厚了,课堂注意力更集中,班级学习氛围愈发活跃,积极投入到课堂中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

第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相比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得到提升,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任务中并发挥自身的优势,发展了合作意识。

第三,相较于以书面分数评定学生成绩的传统方式,跨学科主题学习从多维度进行,不仅关注终结性评价,而且在意过程性评价。除了知识掌握目标之外,还应该从思考性、数学思考、积极参与等不同的维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最终成果不局限于课堂检测,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独立的形式完成任务,在从主题选择到成果展示的全过程,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全面发展。与此同时,

本次实践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主题学习活动时间安排上,需要做出合理的计划。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是长时性活动,需要3—4个课时才能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去协调课程表,与班级其他任课教师进行沟通。

其次,在“时间在流逝”主题活动中,除了实际感受一分钟有多长,教师可以让学生经历一秒钟有多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设计一个小时到底有多长的体验活动。在“一分钟大挑战”中的读书、练字、测脉搏、做口算这些内容都是在课堂上操作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或活动室切身经历一分钟跳绳、一分钟拍球的活动,增加学生的时间量感。

最后,对于钟面知识的讲解,由于有些学生在认知水平、知识理解速度等方面较为落后,所以教师要针对这一部分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