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今声
毕慧霞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城南小学 048400
引言
当孩子们吟诵“举头望明月”时,不仅是在学诗句,更是在与千年文化对话。小学阶段是文化认知形成的关键期,古诗中蕴含的节日习俗、家国情怀等,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鲜活素材。群文古诗教学打破单篇局限,将散落的文化珍珠串联,让学生在系统学习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厚重与璀璨,这正是连接古韵与今声的重要纽带。
一、优化教学内容,挖掘文化内涵
在小学群文古诗教学中,优化教学内容、挖掘文化内涵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这意味着要跳出单篇教学的局限,通过系统整合古诗资源,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以“家国情怀”主题的群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出塞》《夏日绝句》《示儿》等古诗整合在一起。在教学时,先结合各首诗的时代背景进行解读:《出塞》创作于盛唐,诗人王昌龄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抒发了对边疆安宁的渴望和对英雄的期盼,体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强烈的家国责任感;《夏日绝句》是李清照在南宋偏安一隅的背景下所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呐喊,饱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苟且偷生者的批判;《示儿》则是陆游临终前的绝笔,“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道出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反映了南宋百姓渴望收复失地的共同心声。同时,教师还可以补充相关的文化知识,如介绍汉唐的边疆政策、南宋的历史变迁,以及这些古诗在后世的流传与影响,让学生了解家国情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丰富他们的文化储备。通过这样的整合教学,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家国情怀这一文化主题在古诗中的延续与传承,进而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文化情感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文化情感,指的是打破传统古诗教学中单一的讲解模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官与思维,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亲近古诗里的文化,进而萌发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以教材中“山水风光”主题的群文教学为例,可整合《望庐山瀑布》《饮湖上初晴后雨》《钱塘湖春行》等诗作。采用情境教学法时,教师可用蓝色纱巾模拟瀑布的流动感,让学生站在“瀑布”前吟诵“飞流直下三千尺”,感受李白笔下庐山的磅礴气势;借助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对比三首诗的写景角度,讨论诗人如何通过山水表达情感,培养对文化细节的思辨能力;开展体验式活动时,引导学生根据诗意创作简笔画,或跟着古曲吟唱诗句,在动笔、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山水文化的韵味;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庐山瀑布、西湖晴雨、钱塘湖春景的实景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诗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加深对传统文化中“寄情山水”理念的理解。通过这些方法,学生能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体验,真正让古诗中的文化元素触动心灵。
三、提升教师素养,强化文化引领
提升教师素养、强化文化引领,指的是通过系统培养让教师具备深厚的古诗文化底蕴、创新的教学能力与真挚的文化情怀,从而在群文古诗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文化魅力,助力文化自信培育。以教材中“传统节日”主题群文教学(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学校可先组织教师参加古诗文化培训,邀请文史专家讲解春节贴春联、清明祭祖、重阳登高的习俗起源与文化寓意,帮助教师准确解读“总把新桃换旧符”里的民俗变迁、“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的慎终追远思想,提升文化解读能力。接着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比如尝试“双线教学”模式:明线串联三首诗的节日场景,暗线探究“团圆”“感恩”的文化内核,通过对比不同节日的情感表达,让教学更具深度。同时,教师自身要怀揣文化情怀,在课堂上分享自己儿时过春节包饺子、重阳节陪长辈登山的经历,带着学生手写春联、学插茱萸,以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加深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
四、结束语
从课堂上的古诗吟唱到生活中的文化实践,群文古诗教学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的大门。当孩子们能从诗句中读懂家国大义、感受节日温情,文化自信便在心中悄然扎根。这条路需要持续优化内容、创新方法、提升教师引领力,让古韵焕发新生,让文化自信融入成长的每一步。
参考文献
[1] 邹鄂生, 蒋婕. 小学语文教学培育" 文化自信" 的路径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 ,2022(27):53-55.
[2] 刘晓惠 . 小学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J]. 新课程导学 ,2023(8):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