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创新与效能提升研究
张伟
临沂市兰山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276000
一、新时代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现实困境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深化,公共服务领域对专业化、高效化的人力资源需求日益迫切,但传统激励机制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主要困境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激励方式单一化,物质激励缺乏弹性
当前多数事业单位仍以“薪酬 + 福利”的传统物质激励为主,且薪酬体系多与行政级别、工龄挂钩,与员工实际工作绩效、岗位贡献关联度低。以教育类事业单位为例,同一职称等级的教师,无论教学成果、科研贡献差异多大,基础薪酬差距极小;医疗类事业单位中,临床医生的绩效奖金分配常存在“平均主义”,难以体现高风险、高负荷岗位的价值。这种“一刀切”的物质激励模式,既无法满足不同层级、不同岗位员工的差异化需求,也难以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与创新动力,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消极心态蔓延。
(二)精神激励形式化,情感与价值认同缺失
精神激励是提升员工归属感的核心手段,但部分事业单位将精神激励简化为“年度评优”“口头表扬”等形式化流程,缺乏对员工个体需求的关注。一方面,激励内容与员工职业追求脱节,如科研类事业单位仅注重项目成果奖励,忽视员工对学术交流、职称晋升的需求;另一方面,情感激励不足,单位与员工之间缺乏常态化沟通机制,员工的职业困惑、工作压力难以得到及时疏导。据《2023 年中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发展报告》显示,约 42% 的事业单位员工认为“工作缺乏价值感”, 38% 的员工表示“未感受到单位对个人发展的重视”,精神激励的弱化直接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忠诚度。
(三)考核机制模糊化,激励与绩效脱节
考核是激励机制的核心依据,但部分事业单位的考核体系存在“重定性、轻定量”“重过程、轻结果”的问题。一是考核指标设计不合理,如公共服务类事业单位将“会议出席率”“材料报送及时性”等非核心指标纳入考核,忽视“服务对象满意度”“工作完成效率”等关键指标;二是考核流程缺乏客观性,部分单位仍以“领导评价 + 同事互评”为主,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导致考核结果失真;三是考核结果与激励挂钩不紧密,即使考核优秀的员工,也仅获得少量奖金或荣誉,难以形成“优绩优酬”的导向,考核的激励作用被严重削弱。
二、新时代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创新路径
针对上述困境,需结合新时代事业单位“公益属性、效率优先、分类管理”的改革方向,从物质、精神、考核、职业发展四个维度构建多元化激励体系,实现“精准激励、按需激励”。
(一)优化物质激励:构建“岗位价值 + 绩效贡献”的薪酬体系
物质激励是激励机制的基础,需打破“平均主义”,建立与岗位价值、工作绩效紧密挂钩的弹性薪酬体系。首先,开展岗位价值评估,根据岗位的职责复杂度、风险程度、技能要求等因素,将岗位划分为不同等级,确定差异化的基础薪酬标准,如医疗事业单位可将“重症监护岗”“急诊岗”等高危岗位划为高价值岗位,提高基础薪酬系数;其次,完善绩效薪酬分配机制,将绩效薪酬与“个人绩效 + 团队绩效 + 单位整体绩效”挂钩,例如教育事业单位可将教师的绩效薪酬与“学生成绩提升率”“教学成果获奖情况”“科研项目结题率”等定量指标结合,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最后,增设专项激励基金,针对创新成果、应急任务、重大项目等特殊贡献,设立“创新奖励金”“应急补贴”“项目分红”等,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与责任意识。
(二)强化精神激励:打造“情感认同 + 价值实现”的激励模式
精神激励需从“形式化”转向“个性化”,注重员工的情感需求与价值追求。一方面,建立情感沟通机制,通过“定期座谈会”“一对一访谈”“员工意见箱”等渠道,及时了解员工的工作困难与职业诉求,为员工提供心理疏导、工作支持,如科研类事业单位可为青年科研人员配备“导师”,帮助其解决科研瓶颈;另一方面,搭建价值实现平台,根据员工的专业特长与职业规划,为其提供个性化发展机会,如公共服务类事业单位可选拔优秀员工参与“跨部门项目”“基层服务实践”,提升其综合能力;教育类事业单位可支持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教学改革项目”,满足其专业成长需求。此外,通过“员工荣誉墙”“年度人物评选”“事迹宣传”等方式,增强员工的职业荣誉感与单位归属感,让员工感受到“工作有意义、价值被认可”。
三、新时代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效能提升的保障措施
激励机制的创新需配套完善的保障措施,才能确保其落地见效,主要包括制度保障、组织保障与文化保障三方面。
(一)制度保障:完善激励机制的法律法规与内部规章
一方面,国家需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明确激励机制的改革方向与操作规范,如细化“绩效薪酬分配办法”“职称评审标准”等,为事业单位提供政策依据;另一方面,事业单位需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内部激励规章,如《员工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职业发展通道实施细则》《专项激励基金管理办法》等,明确激励的条件、标准、流程,确保激励机制的公平性与透明度,避免“暗箱操作”。
(二)组织保障:建立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多数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停留在“人事管理”层面,缺乏专业化才,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建设。一是引入专业人才,招聘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背景的人员,提升团队的专业能力;二是加强现有人员培训,定期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参加“激励机制设计”“绩效考核工具应用”等培训,提升其实操能力;三是明确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赋予其在激励机制设计、考核评估、员工发展等方面的话语权,确保激励机制的有效执行。
四、结论
新时代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高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当前事业单位在激励方式、考核机制、职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困境,制约了人力资源效能的发挥。通过构建“物质 + 精神 + 考核 + 职业发展”的多元化激励体系,配套完善的制度、组织与文化保障,能够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新动力,提升人力资源效能。未来,事业单位需结合自身类型与岗位特点,持续优化激励机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与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成福 , 党秀云 . 公共管理学 [M].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2:189-205.
[2] 彭剑锋 .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 6 版)[M].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320-338.
[3] 李建民 .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M]. 天津 :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20:156-172.
[4] 王通讯 . 人才激励与管理创新 [M]. 北京 :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19:89-103.
[5] 刘昕 . 薪酬管理(第 7 版)[M].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3:215-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