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机载激光点云数据处理技术探讨

作者

邹霞

四川中水成勘院测绘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成都市 610031

作为一种高效又精确的数据采集途径,机载激光雷达,在水利水电项目里有着关键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借助机载激光点云数据,可获得高分辨率的地表资料,给水库库容测算、水位观测、水电站建设前期地形勘察剖析等给予可信的数据支撑。近年来在抽水蓄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领域也得到广泛的应用,点云数据的繁杂特性和巨大规模同样给数据处理造成了难题,开展相关研究,既具备超前性,有着在实际运用方面的迫切需求。

一、机载激光点云数据预处理基础

当开展机载激光点云数据采集工作时,像大气干扰、水域、反射面不光滑等这类环境状况会造成噪声点产生,这些干扰数据点不仅加大了数据处理的繁杂程度,还会对后续的分析成果造成负面作用。预处理阶段需要进行去噪处理。常见的手段有统计滤波以及体素网格滤波。统计滤波借助算出每个点和其邻域点距离的平均值与标准差,将偏离程度大的点去除掉;体素网格滤波的做法是把点云分割成多个体素块,通过在各个体素里进行下采样处理来消除干扰。例如,体素网格滤波中,设体素边长为 a,则体素体积为 V=a3 ,每个体素内的点云密度为 ,其中 n 是体素内的点数。此外,双边滤波把空间距离与法向量相似性结合到一起,可在去除噪声的同时留存关键的边缘信息,由此增强了数据的真实性,试验成果显示,点云数据经过双边滤波处理后,噪声点大概减少了 90% ,让数据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点云裁剪

点云裁剪旨在根据特定的地理范围或兴趣区域( ),从海量的初始点云数据里挑选出需要的部分。此流程不但削减了数据规模,提高了处理的效率,还可规避无关数据的妨碍。采用几何裁剪是最为直观的办法,通过设定边界框( )或其他几何形状来限定裁剪范围。例如,在水库地形测量中,通过设定 X∈[xmin,xmax] Y∈[ymin,ymax] 和Z∈[zmin,zmax] 的边界值,能够精确采集测区周边的点云数据,投影裁剪的灵活性更强,先把点云数据投影到二维平面,依照二维边界完成裁剪后再映射回三维空间,该办法非常适合应对大范围且繁杂的地形数据,然而在实施操作时得关注投影造成的变形影响,进而保障数据的精准度。

(三)点云降采样

点云数据有着极大的数量规模,若直接开展处理工作,常常会造成计算资源的损耗以及处理时长的增加。点云降采样手段能够在保障数据精度的基础上明显降低数据量。随机采样作为一种简便的降采样手段,利用随机选定部分点来展现整体,但该方法或许会造成信息缺失。均匀分布采样借助按特定间隔或规则来分步实施采样,保障点云数据在空间里均匀分布。例如,采用均匀分布采样,设采样间隔为 d,则每个采样点间的最小距离满足 min|pi-pj|≥d ,其中 和 为任意两个采样点。体素网格降采样则结合了体素网格滤波的思想,在每个体素内保留一个或多个代表性点,适用于大规模点云数据的处理。实验结果显示,经过体素网格降采样处理后,数据量减少了约 75% ,而精度损失控制在 5% 以内,显著提高了处理效率。

(四)坐标转换

来自不同源头的点云数据往往运用不同的坐标系,要达成统一的处理与分析,坐标转换是不可或缺的。坐标的转换包含了将传感器坐标系转变为世界坐标系,以及各类地理坐标系之间的变换。旋转操作和平移操作是最为基础的坐标转换手段,借助旋转矩阵和平移向量让点云数据从一个坐标系过渡到另一个坐标系。例如,设原始点云数据点为 p=(x,y,z)T ,则转换后的点云数据点为p=R⋅p+t 。七参数法则适用于不同大地坐标系之间转换的有效手段,它考虑了三个旋转参数 、三个平移参数 (tx,ty,tz) 和一个尺度因子 s ,转换模型为:

要让转换后的资料拥有高度的一致性,坐标转换时还需要考虑对高程基准面的挑选,以便契合水利水电工程对高程精度的严格标准。借助精准的坐标变换,能够保障点云数据在后续操作里的精确性与稳定性,为水利工程给予有力的保障。

二、机载激光点云数据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 )点云配准与拼接技术

1. ICP 算法在点云配准中的应用

ICP(Iterative Closest Point)算法是一种常用的点云配准方法,通过迭代寻找最近点对并计算变换矩阵,使两组点云逐渐逼近。开展水库地形测量工作的时候,可以借助ICP 算法对不同航带或者不同时间点采集的点云数据进行拼接,保证地形模型连续、准确,例如在水电站地形测量项目中,利用 ICP 算法对多条航带的点云数据做拼接处理,拼接好的地形模型,高程误差被管控在正负0.1米之内,符合了工程对于精度的要求。

公式表示:设两组点云分别为 P 和 Q,ICP 算法的目标是最小化误差函数E(R, t),其中 R 为旋转矩阵,t 为平移向量。误差函数定义为:

其中, pi∈P 和 qi∈Q 是最近点对。

2. 多站点云数据拼接策略

针对规模较大或者地形复杂的水利水电项目,一般要借助多个站点来收集点云数据。多站点云数据的拼接策略需要确定恰当的拼接次序、重合区域并采用优化手段。在水电站多个站点的点云数据拼接实例里,借助设置公共的控制点,运用全局优化方法,如捆集调整(Bundle Adjustment),能够达成多站点云数据的无缝隙拼接,经过拼接处理的点云数据全方位覆盖了整个区域,给后续的分析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点云分类与特征提取技术

点云的分类以及特征的提取是把有用信息提炼出来、降低数据冗余度的重要环节,对于水利水电类的工程而言,这能助力精准识别地形特点、植被分布和建筑等情况。

1. 基于规则的点云分类方法

基于规则的点云分类手段通过确立一系列的规则,诸如高度临界值、坡度临界值等,将点云数据区分为地形点与非地形点。开展水库河床点云数据的地形点分离工作时,利用设定高度临界值和坡度临界值,顺利把河床地形点和植被、建筑物等非地形点分离开;利用形态学滤波与聚类分析等手段,还能进一步挖掘水库周边植被和建筑物的特征详情。

2. 机器学习在点云分类中的应用

机器学习手段,诸如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和深度学习网络等,在点云分类方面表现出很强的能力。针对水利水电地形测量工作,借助对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达成地形点与非地形点的自动辨别,选择和优化分类算法对提升分类精准度极为关键。

(三)数字高程模型(DEM)与数字表面模型(DSM)生成技术

DEM 和 DSM 是水利水电项目里常用的地形表达手段,DEM 体现的是地形表面的海拔,不过 DSM 涵盖了地形表面以及诸如植被、建筑物等各类地物的高度数值。DEM 作为地形表面的数字化呈现,利用插值办法产生规则的格网数据,能应用于地形解析、洪水模拟等方面;DSM 包含着地形表面与地物的高程数据,可用于诸如可视化展示、三维模型构建之类的用途。针对水利水电类工程而言,联合运用DEM 和DSM,有利于更全方位地认识地形特性与水文进程。

生成 DEM 的核心步骤是高程内插,在开展水库水位变动监测工作时,利用高程内插手段,像反距离加权插值法(IDW)、径向基函数插值法(RBF)这类方法,制作出连续的高程变化图表,确保 DEM 和 DSM 质量。精度评估是关键环节,把实测的数据和内插的结果进行对比,评定高程误差,针对水位变化监测项目,采用高精度定位手段并优化内插策略,把高程误差限制在正负 0.1米的范围,完全能够满足工程的精度需求。

结论

水利水电工程领域中,机载激光点云数据处理技术呈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利用预处理、配准拼接、分类特征提取以及 DEM/DSM 生成等核心技术,达成了高精准度的地形建模与剖析。实验与实际应用案例证实,这些技术可明显增强水库库容测定、水位监测和河床形态分析、地形提取的精确性与效率,给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和运行维护提供有力的支撑,体现了十分广阔的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1] 范慧芳 , 张修玉 , 赵淑玲 . 浅析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处理与 DEM 制作[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3,46(S01):230-232+239.

[2] 党亚南 , 田照星 , 郭利强 . 车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处理关键技术 [J].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22,30(1):234-238+245.

[3] 周伟 , 王宁 . 无人机机载三维激光点云数据在电力线路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2,45(11):242-244+248.

[4] 李不强 . 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处理研究 [J]. 华北自然资源 ,2021(3):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