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媒体积极开展健康科普宣传的意义

作者

易征洋

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习近平总书记在《“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普及健康生活”作为首要任务,强调“要加大健康科学知识宣传力度,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指出健康教育和科普是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基础性工程,需构建科学、权威的传播体系,确保健康知识准确、系统地传递到群众中。对此,主流媒体主动承担健康科普宣传责任,不仅是对公众健康需求的回应,更是维护社会信息生态、巩固媒体权威性的必然选择。

一、媒体开展健康科普宣传的动力

(一)公众健康需求驱动

人民群众对健康信息的需求日益强烈,尤其在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医疗知识普及等方面存在巨大缺口。调查显示,超过 70% 的民众希望通过权威渠道获取健康知识。媒体作为连接专业机构与公众的桥梁,有责任填补这一需求空白,提供准确、实用的健康指导。

(二)信息生态净化需求

自媒体传播具有碎片化、情绪化特点,部分内容创作者为吸引流量,刻意传播未经验证的“养生秘诀”“疾病偏方”,甚至制造健康恐慌。由此,主流媒体需主动占领健康科普阵地,通过科学、系统的内容输出,挤压虚假信息的生存空间。

(三)媒体影响力巩固

优质健康科普内容自带流量属性,能够显著提升媒体的用户黏性与社会影响力。通过打造专业栏目、邀请权威专家参与等方式,媒体可塑造“健康信息权威平台”形象,增强公众信任度,巩固舆论引导地位。

二、媒体推进健康科普的策略与实践

(一)构建专业传播平台

在自有平台开设健康科普专栏或频道,形成内容聚合效应。如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央视健康栏目、湖南红网开设“中医药”频道等,通过固定时段、专题板块设置,确保健康知识持续输出。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内容精准推送,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

(二)整合权威专家资源

与公立三家予以按合作,建立健康科普专家库,保障健康科普内容成为“有源之水”。医务人员通过镜头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提升科普内容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三)创新传播形式与活动

打破传统说教式科普模式,联系行业主管部门卫生健康委,定期策划开展“健康科普大赛”“健康科普脱口秀”等主题活动,进一步丰富健康科普形式扩大健康科普影响力。

(四)技术赋能传播活动力

运用大数据分析用户健康信息需求,优化内容选题;利用AI 技术生成可视化图表、动画模拟,直观展示复杂医学原理;通过社交媒体互动机制,开展健康知识问答、在线咨询等活动,增强用户参与感。

三、健康科普传播中的关键问题与应对

(一)医学严谨性与传播准确性

健康科普涉及生命健康,内容必须严格审核。媒体需建立“专家初审 - 机构复核 - 法律顾问终审”的三审机制,确保医学表述无误。例如,在介绍药物使用时,必须明确标注适应症、禁忌症,避免误导。同时,对存在争议的新技术,需平衡科学性与客观性,避免过度渲染。

(二)专业表述与大众可读性平衡

医学术语的专业性与公众理解能力存在矛盾。媒体需通过“翻译”策略,将复杂概念转化为生活化案例或类比。如用“血管清道夫”比喻他汀类药物作用,用“交通堵塞”解释血栓形成机制。此外,采用图文结合、案例故事化等方式,提升内容的可读性与传播力。

(三)隐私保护与伦理规范

在案例科普中,患者隐私泄露风险需高度重视。媒体应严格遵循《个人信息保护法》,对案例中姓名、肖像、病历信息等进行匿名化处理,并取得当事人知情同意。同时,避免对特定群体进行标签化描述,维护社会伦理秩序。

四、效果展望与意义深化

(一)构建健康信息生态

媒体主导的科普体系将成为健康信息传播的“定盘星”。通过设置行业标准、推动内容规范化,可逐步净化网络健康信息环境,形成良性竞争格局。此外,权威平台与自媒体的协作机制(如内容认证、联合辟谣)将进一步巩固健康传播秩序。

(二)强化媒体社会责任

媒体在健康科普中的积极作为,彰显了其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的责任担当。通过提供优质公益内容,媒体不仅维护了自身公信力,更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标杆,为其他领域的信息传播树立了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