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在国家教育考试监督公平保障中的应用
吴慧敏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教育考试中心 四川眉山 620500
一、引言
在教育体系中,国家教育考试,如中考、高考以及教师资格证考试等,扮演着人才选拔、教育质量评估与教育公平维护的关键角色。考试公平不仅关乎考生个体的发展机遇,更影响着社会的公平正义与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国家教育考试监督中的应用为保障考试公平带来了新的契机与变革。
二、国家教育考试监督公平面临的挑战
( 一) 常用的监督手段局限性(1) 难以实时监督全面。
常用的监督手段仍然是监考教师的巡视。对于大规模的考试,人的力量显然不够。例如高考,有众多的考生,分散在许多考点,即使有众多的监考人员,也不可能进行全面的巡视。也不可避免有监督不到的地方,有些偷巧作弊行为不易发现,隐蔽性较强。另外,常用的监督手段还有考生违规作弊行为的记录和统计。中考考生违规作弊行为的统计分析花的时间就比较多,统计分析完了也不大可能再把结果及时反馈到管理部门,让管理者及时作出决策。
(2) 评分受个人因素影响大
教师资格证面试采用考官现场打分的形式,不同的考官打分受个人因素影响较大,如个人背景、经历等,对同一名考生的评分差异可能就比较大。中考、高考的试卷评分也容易受评卷老师个人因素影响。
( 二) 考试作弊形式多样化
(1) 高科技作弊威胁考试的公平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各类型考试中出现越来越多高科技作弊工具,如无线通讯工具、微型摄像等。现实中就出现教师资格证笔试中有人使用微型耳机接收答案信号作弊,高考中也出现隐形摄像头和无线信号作弊考试舞弊行为,公平性受到高科技严重威胁。
(2) 组织作弊难于防范
团伙作弊已经由个体行为发展为组织行为。不法分子通过网络以培训为名招揽组队作弊,形成利益链条,借助互联网通讯,躲避监考人员监控,组织作弊,扰乱考试秩序。如中考、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就有不法分子以培训之名,组织作弊,招摇撞骗。
( 三) 管理分析难
考试涉及的考生数量大,数据量也很大,分析难。涉及隐私,敏感度高。中考、高考评卷中,涉及到考生的姓名、成绩、答案等隐私数据,敏感度高,分析难。国家教育考试数据信息量巨大,不同的考试所涉及的数据也分散在不同的系统中,且不同的考试其数据的格式,存储方式也各不相同,导致数据的整合非常困难。高考考生的报名数据、考场监控数据、成绩数据分别由不同的系统管理,教师资格考试的报名、面试、成绩也有不同的系统在处理,这些不同的考试数据的整合,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也很难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三、信息化技术在国家教育考试监督中的应用
(-) 考试前的信息化监督
1. 多重身份确认
通过面部识别等生物识别以及电子证件大大的提高了确认考试参加者的身份的准确性。高考报名和入场时使用面部识别,其准确度达到 99% 以上,通过指纹确认身份真实。电子证件方便监考人员要求查看。加快了入场速度,防止代考。
2. 环境监控预警
使用物联网技术,在考场周围安装温度、湿度、 pm2.5 、噪音等传感器,提前预警考场环境,并在南方夏季的中考时提醒考点提前行动。使用 gis 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考点周围环境,为考试公平行动。
( 二) 考试中的信息化监督
1. 全方位监控及分析
在考场安装全景摄像头,3d 视角实时传输到指挥中心,监督中心可以全方位无死角监督考场。使用视频分析技术自动分析考试中考生的可疑作弊动作。使用全景摄像头监控教师资格证面试考场,监督教师打分,保证打分公平公正。
2. 信号监听及屏蔽
使用无线电信号监听设备监听周边信号,发现可疑信号后精准屏蔽。通过大数据分析公共考试作弊信号规律特征,总结规律,进一步提高监听屏蔽效率,避免影响正常通信。
( 三) 考试后的信息化监督
1. 网上智能评卷和管控
使用智能网上评卷系统,答题卡扫描成电子图像,分发给教师进行评分。在高考等考试中使用双评、多评等制度确保评分公平公正,并监督评卷教师的评分情况,保证评卷质量。
2. 大数据支持教育决策
使用大数据分析考试成绩、答题数据等多源异构数据。中考中通过分析答题模式,发现考试舞弊,高考中分析成绩分布,发现教育质量的地区差异和评分公平性,支持教育部门科学决策。
四、信息化技术在国家教育考试监督公平保障中的优化策略
(一) 加强宣传
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站、新闻媒体、社区等不同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以网站为例,我们可以在网站上开辟宣传信息化技术应用的专门栏目,详细介绍各种信息化技术在国家教育考试监督中运用情况,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解释原理,如人脸识别技术是通过分析比对五官等面部特征点进行身份比对;也可制作专题问答,解答社会关心的问题;还可制作小视频进行趣味性宣传。根据国家教育考试不同种类的考试情况和特点,制作不同形式的宣传推文,发布到微信、微博等不同的宣传平台上;针对不同受众,制作通俗易懂、简洁明了、有趣味性的宣传内容。
( 二) 完善设备和信息管理
教育部门和学校增加国家教育考试监督信息化设备投入力度,设立国家教育考试监督信息化设备维护基金,提取信息化设备资金的一定比例,用于信息化设备的维护、保养、维修和升级,吸收社会力量,联合高科技企业,利用高科技企业技术优势和专业技术人员,对国家教育考试监督信息化设备进行检测、维护和设备升级。从设备采购、安装、调试、使用、报废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管理,建立国家教育考试监督信息化设备档案,详细记录设备型号、规格、采购时间、安装地点、使用情况、维护、故障等情况。通过对设备使用和维护、故障维修等数据信息的分析,预测设备使用寿命和维护需求,为以后的设备维护提供科学依据。如通过对监控设备使用时间和性能变化等数据的分析,提前安排维护人员和零部件,使设备在出现故障后,能及时得到维修,为国家教育考试监督工作提供安全保障。
( 三) 加强信息安全
对信息要多层加密传输,对于国家教育考试的资料数据采用多层加密传输,确保敏感信息如考生资料、成绩等,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采用高级加密标准(aes加密 ),加密传输这些敏感信息,确保传输安全。分布式存储 : 对于需要保存的资料数据采用分布式存储,将资料数据分散存放在不同的服务器节点上,即使部分节点出现问题,也不会影响数据的安全。
(四)规范的管理制度
制定规范的资料数据管理规章制度,制定详细的流程和规范,管理资料数据的各个环节,包括获取、使用、存储、传输等,每个环节都有相对应的规范和流程。对参与管理的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认识到资料数据的重要性,避免他们无意中暴露机密,对这些环节的操作进行严格把关。对于敏感的考试资料数据的查询和使用,必须经过申请和审批,审批通过后才能使用,对敏感的考试资料数据采用加密方式,审批必须记录审批人、审批时间、审批理由。采用数据审计的方式,不定期对数据进行审计,审计数据操作人员的操作,发现和阻止不正确的操作。这样,通过规范的管理,从人员和流程上防止资料数据被窃取,保证国家教育考试资料数据的安全。
五、结论
信息化技术对保障国家教育考试监督公平意义重大,虽面临问题,但通过加强宣传沟通、完善设备管理和强化数据安全等措施,能优化其应用,为考试公平提供有力保障。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应进一步探索深度应用,推动教育考试事业公平、公正、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 周密部署严落实 筑牢研考保障网——各地无线电管理机构保障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扫描. . 中国无线电,2024(01)
[2] 考生违规行为和处理办法 . 山西教育 ( 招考 ),2021(02)
[3] 当前人事考试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分析 [J]. 文星初 . 现代商贸工业 ,2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