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共育赋能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文显荣 独莲叶

礼县祁山镇九年制学校  甘肃省陇南市742201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在于人才振兴,而人才的根基始于童年。当前农村小学生群体具有鲜明的性格脆弱等诸多心理问题;如:认知发展关键期遭遇亲子陪伴结构性缺失(留守儿童占比超 60% )、情感需求高峰期面临家庭教养能力普遍薄弱、社会性萌芽阶段受限于乡村支持资源匮乏。教育部 2024 年专项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焦虑、孤独感、低自尊检出率显著高于城市同龄人,且呈低龄化趋势。

当前农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三重脱节:家校责任脱节(家庭依赖学校,学校孤军奋战)、资源供给脱节(标准化课程难契合乡土情境)、干预方式脱节(重问题矫治轻发展预防)。乡村振兴背景下,亟需打破家校壁垒,家校共育作为整合家庭与学校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的有效模式,为破解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研究家校共育赋能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对于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小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近年来,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调查显示,部分农村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学习焦虑、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与陪伴,容易产生孤独和自卑等负面情绪;部分家庭亲子关系紧张,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和行为问题。此外,农村小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同伴竞争等情况时,往往缺乏有效的心理调适能力,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显现。

农村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多数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课程也大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设施不完善,心理咨询室、心理测评工具等配备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家校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双方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难以实现有效配合,一方面,农村家长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导致常年外出务工,导致大量留守儿童产生,忙于生计等原因参与家校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与教师沟通交流较少。另一方面,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家访等活动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未能有效促进家校信息互通。还有部分农村家长教育观念陈旧,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忽视自身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责任。而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时未能充分考虑农村家庭实际情况,导致家校教育理念难以统一。

最后,教师在开展家校共育合作过程中,忽略了学生个体性格的差异,没有对其展开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方式,与素质教育要求的个性化教育理念相悖,致使整体教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家校共育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 满足个性化需求,形成教育合力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发展需求。通过家校共育,家长和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和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家校共育还能够整合家庭与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力量,避免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冲突,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家长与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沟通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各种表现,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2. 促进家校信息共享,营造良好成长环境

家校共育能够打破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教育信息的及时共享。家长可以了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要求,配合学校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教师也能掌握学生在家庭中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这种信息共享有助于家校双方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家校共育还能够促进家庭和学校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环境。家长通过改变教育观念和方式,为孩子创造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学校通过优化校园文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两者相互配合,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家校共育赋能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

1. 创新家校沟通新模式,搭建多元化沟通机制

除传统的家长会、家访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结合线上线下多元化沟通机制平台。创建班级微信群、QQ 群等即时通讯群组,方便教师与家长随时沟通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况;开发专门的家校沟通APP,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案例等内容,为家长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家庭情况,开展个性化的沟通活动。例如,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定期与家长进行一对一的深入沟通,共同分析问题成因,制定解决方案;对于留守儿童家庭,教师可以增加家访频率,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情况,并给予家长具体的教育指导。

2. 落实实践载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开展家校共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因此除了需要教师与家长长期的沟通合作外,教师和学生的努力更是至关重要的。学校要克服困难定期组织家长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活动,邀请心理学专家、教育工作者等为家长授课,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应对、亲子沟通技巧、家庭心理健康环境的营造等,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例如,组织亲子心理拓展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在互动中增进了解、培养信任;开展家庭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家长掌握解决家庭矛盾和孩子心理问题的方法。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并能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还要在当下新课程系统中,设计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让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结论

家校共育是赋能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面对当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创新家校沟通模式,优化家庭教育指导,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通过家校共育的深入推进,形成教育合力,满足农村小学生个性化的心理需求,为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农村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推动农村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未来,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家校共育的模式和方法,持续关注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农村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项目:本文系 2022 年度甘肃省陇南市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家校共育视角下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号为:LN(20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