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模式对学生参与度的影响研究
张丹
湖北省老河口市仙人渡小学
小学数学兼具抽象性与应用性,而小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这一认知特点与学科属性的矛盾,常让课堂互动陷入“表面化”困境: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单靠板书推导公式,学生难以理解“转化”逻辑;教学分数与除法关系时,简单问答无法让学困生跟上思路。传统互动模式要么忽视学生认知差异,要么缺乏实操载体,导致参与度难以提升。本文以五年级数学教学为实践场景,深入研究“操作教具联动互动”“异质小组协作互动”两种模式,分析其如何破解认知矛盾、覆盖不同能力学生,进而揭示优质互动模式对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深化知识理解的关键作用。
一、借助操作教具,强化互动体验
小学生的认知仍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的数学规律若只靠语言讲解,很容易让学生陷入“听得懂却不会用”的困境。教具操作作为手脑联动的载体,能让学生在拼、剪、折、量的过程中,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可触摸的动作。比如尝试转化图形时,有的学生因裁剪方向不对得不到熟悉形状,会主动凑向同伴观察操作手法,或是直接询问“你怎么剪的”,这种源于操作困惑的互动更主动。操作后分享成果时,不同的裁剪位置、拼接顺序会引发思维碰撞,教师再引导对比共性,让互动从分享动作升级为提炼规律,最终帮学生在体验中深化认知,提升参与专注度[1]。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课前除准备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直尺,还添了 1 厘米方格纸。自主操作时,有学生沿斜边剪开拼不出熟悉图形,看到同桌沿高剪拼成长方形后,立刻调整裁剪位置,还边剪边说“原来要找垂直的边”。合作探究时,小组里有人量边长、有人数方格,发现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一样长,宽和高也相等。成果展示时,台下学生问“沿不同高剪,长方形会不一样吗”,展示小组立刻用方格纸数出两种拼法的面积,证明结果相同,让操作与推理紧密衔接。
二、组织异质小组合作,拓宽互动维度
传统互动模式常让学困生处于“听别人说”的边缘,而异质小组按优、中、弱搭配,能让不同能力学生形成互动闭环。优生讲解思路时,会不自觉拆解复杂步骤,比如解释分法时会指着教具放慢语速,这既能深化自身理解,也给学困生搭建阶梯;中等生则会在中间衔接,比如优生讲完后,他们会用更通俗的话复述,帮学困生跟上节奏。小组内明确分工后,每个人都有不可替代的角色:记录员要整理所有人的想法,操作员需按讨论结果动手,发言人要汇总观点,没人能置身事外。组间竞争时,比如比拼“谁的分法更易理解”,会促使小组内部更主动交流,让互动从单一问答变成全员参与的协作[2]。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中“异分母分数加法(
)”教学为例,小组分工后,操作员拿起 1/2、1/3 的分数圆片尝试拼接求和,却因份数不同难计算。学困生盯着圆片没动作,优生递过 1/6 圆片:“把它们换成相同份数的 1/6 圆片,1/2 能拆成 3 个 1/6,1/3 能拆成 2 个 1/6,你试试拼。”中等生补充:“找2 和 3 的最小公倍数 6 当公分母,通分后再加。”记录员画图标注“ 1/2+1/3=3/6+2/6=5/6′ ”。组间质疑“学困生能懂通分吗”,操作员重新演示,学困生主动举手:“我知道了,异分母相加要先通分,1/2加 1/3 就是 5/6 。”
三、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借助操作教具”“组织异质小组”两类互动模式的实践案例,证实优质课堂互动能有效提升小学生数学参与度:操作教具让抽象知识转化为可触摸的动作,激发学生主动交流困惑、分享发现;异质小组通过能力互补与明确分工,让学困生走出“边缘化”,全员参与协作探究。这两类模式既贴合小学生具象思维特点,又兼顾教学内容的抽象属性,为小学数学课堂互动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未来教学中,若进一步优化互动细节(如教具选择、小组分工调整),可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认知,推动课堂从“知识传递”转向“全员参与的探究场”,切实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清理 .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思考 [C]// 广东教育学会 . 广东教育学会 2024 年度学术成果集 . 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中心小学 ;,2024:268-270.DOI:10.26914/c.cnkihy.2024.071310.
[2] 张婷 .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C]// 广东教育学会 . 广东教育学会 2024 年度学术成果集 .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戴南中心小学 ;,2024:813-815.DOI:10.26914/c.cnkihy.2024.071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