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冲突事件中教师介入策略的案例研究
吉布阿英
昭觉县比尔镇幼儿园 616150
引言
幼儿园教育活动里,冲突是极为常见的一种社会互动现象。玩具归属、规则执行以及角色分配均可能引发冲突,尽管冲突本身存在消极属性,但其潜藏的教育意义不容小觑:冲突为幼儿创造了学习沟通、协商以及解决问题的时机。考虑到幼儿年龄小且情绪管控与言语表达能力不足,冲突常体现为哭闹、争抢乃至肢体碰撞。此时,作为幼儿园活动组织与引导角色的教师,要立刻介入并给予引导,有关幼儿冲突的研究多集中在冲突类型及成因方面,而对教师介入方式的案例研究却相对匮乏。本文借助对具体案例的观察与剖析,归纳教师在冲突情境中的介入途径,为一线教学人员提供可借鉴的实操策略。
一、幼儿冲突的主要表现与特点
通过案例观察可知,小班幼儿冲突频繁,多是因为“物品争夺”,像同时去抢同一辆玩具车;中班幼儿冲突大多和“规则认知”相关,如对游戏顺序或者角色分配产生的分歧 [1]。冲突具备突发、情绪性和非理智的特性,往往在几分钟内迅速爆发。教师介入面临的难题是,要保证活动有序开展,又要兼顾幼儿情感与教育内涵。
二、教师介入策略的案例分析
(一)直接干预与调停
一次小班区域活动期间,两个幼儿同时盯上了一块大型积木,彼此僵持不下,进而出现推搡还伴随着大声哭闹。当下教师急速奔赴现场,马上把双方隔开,杜绝事态进一步恶化,教师以坚定的口吻明确指出“不能推人,这是危险的”,还暂时把积木收了起来,杜绝幼儿持续争抢。接着,教师分别对两名幼儿进行情绪安抚,助力他们慢慢平复下来。在该进程里,教师的直接介入保障了活动的安全与秩序,使冲突迅速化解,然而需要留意的是,此方式大多仅处于“止损”与“制止”阶段,虽化解了当下矛盾,却没能引导幼儿进一步掌握分享、协商或轮流利用资源的技巧。幼儿或许会养成“遇到冲突就依赖教师裁决”的习性,进而缺少自主处理矛盾的契机。虽然直接干预与调停在小班阶段或者突发冲突中是必要的,若教师实施过程中搭配简短的语言提示,如“下次我们可以轮流玩”“可以一起搭积木”,就能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助力幼儿开展社会性学习。
(二)引导协商与沟通
在一次中班开展的角色游戏活动里,两名幼儿为争抢“医生”角色僵持起来,双方均坚持“我先来”。教师不像在小班那样直接判定,而是弯下腰,与两名幼儿目光平视,先要求他们分别说明理由,有个幼儿说道“我先拿的听诊器”,另一个宣称“我昨天没当过医生”[2]。教师悉心聆听后,先认可了两人的思路,接着引导他们思索公平解决之策,教师采用了“轮流”的方式,说明“你先当一会儿医生,等时间到了换他当”,还询问他们是否认可,短暂思索后,两名幼儿点头应允,游戏顺利接着进行。此案例显示,教师借助引导协商,不但助力幼儿化解了当下冲突,更关键的是提升了他们的沟通技能、倾听素养与妥协观念。幼儿逐步学会重视他人看法,且领悟“规则”在集体游戏里的意义。然而,此方式对教师在耐心和语言引导能力方面要求颇高,倘若处理不妥,或许会让幼儿觉得不公平或情绪失控。因此,教师采用协商策略之际,要巧妙把握语言的温和与强硬,给幼儿留出充足的表达及思考空间。
(三)事后反思与情境再现
一次午后开展谈话活动时,教师决定带着小组幼儿重温当天游戏时出现的一场冲突:几名小朋友因争抢同一辆玩具车吵闹不休,最终要教师出面才化解纷争。教师先让卷入冲突的幼儿回顾事情经过,接着让其他幼儿分享所见及感受。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教师启发幼儿思考,问道“如果下次我们遇到同样的问题,可以怎么做呢?,幼儿们踊跃表达看法,有的称“可以轮流玩”,有的说“请老师帮忙”,也有的提出“可以一起推车”。教师在总结环节强调“轮流”与“分享”的重要意义,随后邀请孩子们模拟场景,使其尝试运用新方法应对。运用“事后反思 + 情境再现”,幼儿可在平静状态下重新审视冲突,摆脱当时的情绪影响,探寻更恰当的解决办法,此方法虽不具备即时效果,但可助力幼儿把经验转化为未来社交策略,推动其社会性的长远进步。幼儿于集体交流里可体会到“同伴支持”的力量,进而强化合作意识与归属感。此策略极为适配日常教学活动,可作为“延伸教育”环节,可促进产生长期的教育成果。
三、教师介入策略的比较与优化
对比三种介入方式可以发现:直接干预在安全性上有优势,然而教育意义不高;引导协商契合幼儿社会性发展需求,不过实施难度颇高;事后反思利于拓展教育,然而缺乏及时性 。因此,教师需按照冲突严重程度、幼儿年龄特性和教育目标灵活抉择。例如,小班宜多运用直接干预与简易分享引导,中班、大班则慢慢过渡至协商与反思模式,构建循序渐进的教育途径。
总结
幼儿冲突事件不但是幼儿社会交往里必然会出现的现象,也是教师开展社会性教育的关键时机。经案例研究表明,教师介入策略主要包含直接干预、引导协商和事后反思三种,合理的介入要依据对冲突本质、幼儿发展程度和现场情形的综合考量,杜绝单一依靠某类方式。未来,教师需灵活且综合地运用策略,在即时处理问题与开展长远教育间找到平衡点,促使幼儿在冲突中慢慢学会理解、合作及自我调节,最终助力其社会性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夏明娟 ; 王静文 . 幼儿同伴冲突的教育价值及教师介入策略研究 [J]. 知识文库 , 2024(17).
[2] 王思琪 . 大班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冲突的教师介入行为研究[D]. 长春师范大学 ,2025.
[3] 汪璐 . 中班幼儿户外游戏中教师科学介入的策略研究——以 "农家集市 " 角色扮演游戏为例 [J]. 世界儿童 , 2023(11):0086-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