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孕期生物教师的生命观念与社会责任教育实践探索

作者

叶月英

广东省云浮市云安中学 527599

1 引言:孕育生命,孕育教育新机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强调“生命观念”与“社会责任”的培育:前者要求学生运用系统观、进化与适应观等认识生命世界;后者则倡导基于生物学认知参与社会事务讨论并付诸实际行动 [1]。传统教学常囿于抽象概念与孤立案例,而笔者在孕期执教《稳态与调节》的经历,意外开辟了一条将核心素养培育根植于真实、持续生命过程的独特路径。学生从旁观者转变为生命进程的见证者、理解者乃至潜在守护者,知识学习与价值体悟在“师生 - 胎宝”共同成长的情境中深度融合。

2 孕初期:稳态初识与责任启蒙——生命系统观的具象锚点

情境一:从环境应激到内在变革——理解稳态的动态性

在开启《稳态与调节》模块时,笔者以开学典礼学生“出汗散热”的亲身体验导入。

教师引导:“同学们,还记得开学典礼烈日下的感受吗?身体如何应对?”

学生互动:普遍回答“热”、“出汗”。

概念聚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汗是调节机制(散热),目标是维持体温稳态(约 37% )。进而设问:“除了外部环境,身体内部剧变(如老师孕育新生命)是否同样触发调节?若老师突感晕眩,意味着调节成功还是失败?”

学生反思:认识到调节并非万能,稳态的维持存在限度(孕初期生理变化可能导致的失衡)[2]。

生命观念深化:此情境将教材中“人体维持稳态能力有一定限度”的抽象论断,转化为学生可即时观察(教师状态)、可逻辑推理(内部变化触发调节)的鲜活认知。学生深刻体会到生命系统是一个时刻应对内外挑战的动态平衡体,孕体作为特殊的“内部环境巨变”模型,极具说服力。

社会责任浸润:教师顺势引导:“当身边孕妇出现类似不适,我们该如何做?”学生讨论形成共识:理解其生理困境(稳态失衡),行动上提供即时援助(如协助其坐于稳固靠背椅),并理性求助(迅速通知其他教师)。这不仅是安全常识教育,更是将“守护生命”的责任从课堂延伸到真实社会场景的初步启蒙——理解是关怀的起点,行动是责任的落脚点。

3 孕中期:血糖探秘与健康关怀——科学探究赋能社会责任

情境二:糖耐报告单——激素调节网络的真实解码

在讲授“血糖调节”时,笔者展示个人孕 24-28 周糖耐量筛查报告单(OGTT),设计问题链驱动探究:

(1)现象分析:空腹口服葡萄糖1h 后血糖飙升的可能原因?(消化吸收 > 机体利用/ 储存速率)

(2)机制探究:2h 后血糖回落的关键机制?(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葡萄糖摄取利用;胰高血糖素等受抑制)

(3)激素追踪:此过程涉及哪些关键激素?其分泌如何受反馈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血糖浓度作为反馈信号)

(4)健康决策:若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任一值超标:空腹⩾5.1mmol/L , 1hgtrsim10.0mmol/L , 2h⩾8.5mmol/L ),你对该孕妇的建议?(科学饮食管理、规律监测、适度运动、遵医嘱)

生命观念深化:真实的临床数据(糖耐报告)将“血糖平衡的激素调节”这一核心机制从课本图示转化为可量化分析的对象。学生通过解读具体数值变化,直观理解了反馈调节的精妙(血糖浓度作为信号调控激素分泌)以及系统内各组分(激素、靶器官)的协同作用 [2]。妊娠期特殊的胰岛素抵抗现象,更深化了对“适应与稳态维持复杂性”的认识[3]。

社会责任赋能:在分析建议环节,学生角色从学习者转变为“健康顾问”。他们需基于生物学原理(如胰岛素作用、能量代谢),结合生活实际(膳食结构、运动方式),提出科学、可行、人性化的建议。这不仅锻炼了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生物学问题:如何控制血糖?社会问题:如何帮助孕妇?),更强化了对特殊群体健康的关注与担当——生物学知识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科学工具。

4 孕晚期:分娩预演与生命守护——敬畏生命与责任升华

情境三:分娩动画——反馈调节与生命守护的终极课堂

临近学期尾声(孕后期),结合“神经 - 体液调节”与“反馈”内容,引入分娩机制。

背景材料:简述催产素(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作用、分娩启动的反馈循环(宫缩→宫颈扩张 / 胎儿压迫→更多催产素释放→更强宫缩)、疼痛来源(子宫缺血、宫颈扩张、产道压迫)及无痛分娩(分娩镇痛)原理。

动态演示:播放分娩过程动画。

提出核心问题链驱动学生思考:

(1)靶向识别:催产素的主要靶器官?(子宫平滑肌)

(2)疼痛解析:孕妇剧痛感觉产生的生理基础?(传入神经将子宫颈、产道等处的伤害性刺激信号传至大脑皮层)

(3)科技关怀:“无痛分娩”的可能作用原理?(阻断疼痛信号在传入神经的传导/ 抑制中枢痛觉感知,如椎管内麻醉)

(4)反馈本质:分娩过程中不断增强的宫缩属于何种反馈?(正反馈:初始刺激(胎儿下降) $$ 增强效应(更强宫缩)直至目标达成(胎儿娩出)

生命观念升华:分娩过程是生命诞生最震撼的生理事件,完美诠释了“正反馈”调节(非稳态维持,而是推动不可逆进程)这一重要概念。学生通过动画与机制分析,不仅理解了神经 - 体液在复杂生命活动中的精密调控,更对生命诞生的艰辛与伟大产生了基于科学认知的敬畏——生命观念在此刻升华为对生命本质力量的深刻感悟。

社会责任内化: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孕期的观察与学习,并设问:“若在校园内,遇到孕晚期老师突感不适(如规律宫缩、破水),作为‘生命守护预演班’的一员,你应如何行动?”学生基于整个学期的浸润,能迅速形成行动链:保持镇定 $$ 提供安全支持(协助寻找安全舒适姿势 / 空间) $$ 高效求助(清晰告知状况,联系校医 / 紧急联系人) $$ 持续关怀(陪伴直至专业救援到达)。此时的“守护者”角色已非外部要求,而是知识、情感、责任共同孕育的自觉担当。

5 结语:为生命而教,因生命而学

将教师孕期体验转化为生物教学资源,是一次充满挑战却收获丰盈的教育创新。它证明,当生物学课堂敢于拥抱真实、复杂、充满情感张力的生命进程时,其培育核心素养的潜力是巨大的 [4]。学生在“见证 - 理解 - 守护”的生命共行中,不仅扎实掌握了“稳态与调节”的科学内核,更在心灵深处烙印下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5.

[2] 曹保义,吴成军 . 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7-10.50-52.

[3] 杨海涛 . 探索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落实策略 [J]. 新课程,2021(49),76.

[4] 张小艳 . 高中生物生活化情景创设教学的策略研究 [J]. 学科教育 ,2020(02).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