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大单元的小学语文习作项目式教学

作者

程梦叶子 汪晓娟

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通羊镇第一完全小学

在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习作项目式教学致力于构建一种整体协同、高效协作的习作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大单元、跨学科理念为指引,通过主题式、项目式计划加以落实,并借助多主体、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予以推进,以此推动习作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觉得,这一教学模式不仅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革新,而且有力地呼应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对学生全面发展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意义重大。

一、主题式、项目式联动驱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主题式教学为习作确立“内容锚点”,项目式学习则为习作注入“探究动力”。二者相互联动,能够打破传统“教师命题 — 学生写作”的被动模式,促使学生在 “解决真实问题” 的进程中,主动生成习作内容,这与语文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 的本质相契合。

这种联动驱动的关键要点在于 “主题选准、项目落地、探究深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其一,立足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筛选出诸多具有价值的主题,以此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习作。例如,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主题为 “写日记”。这一主题具有广泛适用性,可贯穿整个小学生涯,是全体学生都必须掌握的重要文体形式。在该主题之下,还能够延伸出学习日记、生活日记、暑假日记等多种类型,丰富习作的题材与素材,使学生在写作时更加游刃有余。

其二,对项目任务进行分解,搭建“便于操作的探究支架”,从而驱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以及开展合作实践。具体而言,将项目目标细分为一个个“小而具体”的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习作素材。

其三,开展成果展示活动,这与前文提到的学生汇报、展示分享具有相似之处。项目式学习所秉持的 “成果导向” 理念,能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习作的 “实用价值”,进而持续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热情。在本年级、本次习作单元中,有许多内容可供利用,组织习作交流会、展示会等活动,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喜悦体验,进一步激发他们后续探究与写作的积极性,真正达成从“被动写”向“主动说、主动写”的转变。

二、大单元、跨学科协同引领,优化课程教学方式

在大单元视域下开展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突破了单篇课文以及单一学科的限制。它围绕 “单元整体目标” 这一核心,对语文内部的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要素进行整合。与此同时,还与其他学科资源展开联动,构建起 “语文 +” 协同教学体系。凭借创新理念推动内容与形式的变革,使教学活动和学习环节更加丰富多样,进而增强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体验感与成功感。

这无疑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 “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推动课程综合化实施” 的要求高度相符。所以,在教学实施进程中,首要工作是紧扣核心素养,通过整合目标来引领各个教学环节 。

三、多主体、多维度评价结合,实现有效教学反馈

构建融合多主体、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是达成有效教学反馈、推动学生习作能力深度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未来教学中,针对多元评价主体,应突破传统上仅以教师作为唯一评价者的局限,充分调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以及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营造多元评价的全新生态。过程性评价着重关注学生在项目式习作中的全程参与情况。比如,探讨学生是否积极投身于小组素材研讨活动,能否主动运用单元所学的写作方法去解决习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修改环节是否展现出明显的思维提升等,进而动态跟踪学生的学习轨迹。

同时,也需要开展一定的终结性评价,重点关注项目质量、完成效果等方面,以此体现习作过程中对单元核心思想的迁移与运用情况。这样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能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及时对教学策略做出调整;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明确后续的努力方向。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教学评价向更高层次迈进,推动语文教育紧跟时代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在语文教学领域,愈发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育。以大单元理念为依托,致力于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从知识内容的统整,到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进行写作实践,这已然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崭新方向。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行性且能够起到优化作用的策略,期望能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童小燕 . 小学语文习作单元项目式学习有效策略[J]. 新课程教学 ( 电子版 ),2025,(10):84-86.

[2] 陈儒鹏 . 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D]. 集美大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