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探究
李文霜
滦南县第四实验小学 河北 滦南 063500
前言
德育教育指的是通过课堂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三观与良好道德品质。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还可以通过独特教育功能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师就需要在体育教育中融入德育内容,既能够提升学生运动技能,又能让学生理解集体主义、公平竞争等精神,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设计德育导向的体育课程内容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就需要设计德育导向的课程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公平竞争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注重体育和德育的融合,在运动中培养学生公平竞争意识、团队合作能力、责任感等,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体现道德行为。以“
米”接力为例,教师就可以设计和信任相关的任务,让学生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组竞赛,亲身参与接力赛中,感受团队合作带来的成就感和失败时共同承担的痛苦。在交接棒时,教师需要强调关注细节与规范,培养学生尊重比赛规则和关怀队员的意识。在结束比赛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分析比赛中体现的个人责任感与合作精神,还需要鼓励学生在未来的体育活动与日常生活中诚实守信、尊重对手,进一步加强道德规范。
二、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
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就需要和学生积极互动,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思想动态、认识水平等有更深入地理解,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及高效性。同时,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和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德育内容,从而形成正确道德观念与良好行为习惯。以《篮球》课程为例,教师就可以通过合作增强课堂互动,还可以提升学生协作意识。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随机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对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指导学生打篮球技术,还需要引导学生互相合作,通过战术配合赢得比赛胜利。教师的及时反馈和鼓励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集体主义精神,并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对规则和公平的认知。在课堂中,教师还需要通过示范、表扬等方法和学生进行互动,增强学生参与积极性与情感共鸣,从而在无形中渗透德育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德育在体育学习中的作用,从而逐渐提高学生品德素养。
三、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体育课堂不仅是学生锻炼身体体能的场地,更是培养学生协作意识、社会责任感等重要场所。良好教学氛围的构建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与协作能力,还可以为德育教育渗透提供情感支持。以《羽毛球》课程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合作与竞赛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训练,如基础理论、手部动作、步伐等。其次,在学生掌握基本羽毛球技能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双打,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掌握的技能,还可以增强学生配合能力。接下来,教师就可以组织单打比赛、双打比赛,增强课堂趣味性,让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其中。最后,在比赛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进一步加强德育渗透和团队精神培养。通过这种方式展开教学,既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又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的综合发展。
四、开展德育主题活动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感受德育内容,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的理解,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同时,这一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互动平台,让学生体会友谊、诚信、公平等道德原则。开展德育主题活动时,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活动内容、设置目标,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地接受德育教育。另外,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以鼓励学生为主,不仅需要关注学生体育技能展示,还需要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展示的友善、合作等德育表现,通过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让学生可以做得更好。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总结,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评与互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在无形中渗透道德教育,还可以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体能与运动技能,更能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健康人格。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开展多元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为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开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宋维胜 . 德育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J]. 天津教育 ,2025,(23):8-10.
[2] 王玉荣 .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路径研究 [J]. 健与美 ,2025,(06):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