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促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践
李玉红
格尔木市第十三中学 816000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既面临学业压力,又处于自我认知重构、情感波动剧烈的阶段。语文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其阅读教学不仅是语言训练的载体,更是情感浸润、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场域。
1 深挖教材心理健康素材,以文载道润心田
初中语文教材选用的文本,属于语言艺术与思想内涵并重的经典。这些文字产品蕴含的心理健康资源,需要教师以教育者的眼光去发现。审视教材时,重点在于人物精神、情感态度以及生命思考的转化,使其能为学生心理提供支持。教材中的人物形象,他们可能具有坚韧,或者表现出乐观豁达,或者心怀家国,是学生可以参考的精神对象。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里,身处贬谪之境,却用“闲人”来自我描述,在夜晚的月光下行走,找到了内心的平静。这种面对人生的豁达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处理挫折,学习在困难中调整自己。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经历,将他不同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看,体会其心境如何转变。进而促使学生设想:“假设我是苏轼,遇到相同的处境会怎样做?”角色代入和情感共鸣的发生,能让学生更深入把握“乐观”的实际意义,将其变成对抗压力的心理资源。史铁生所写的《秋天的怀念》,回忆母亲,文字传递出对生命的看重和对亲情的感念。这种情感能够触及学生内心,引导他们重新思考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理解重要他人,保持珍视态度,发展同理心并认识责任。
2 开展多元阅读活动,以行践知养心性
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将静态文本解读转化为动态实践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化文本理解。参与此类活动提升情感表达能力,互动与创造环节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对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蕴含音韵美、意境美与情感美的经典文本,其温度与作者情感脉搏能被诵读直接触及。组织“经典诵读会”是教师可采取的方式,选用《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情感充沛篇目进行配乐朗诵。准备诵读要求学生对文本情感基调反复揣摩,调整语气、语调与节奏的过程,本质上构成一种情感体验与表达的训练。《观沧海》的朗诵实践里,豪放的语调配合激昂节奏能展现曹操的豪情壮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朗诵则需低沉的语调结合有力停顿,传递李白蕴含的忧愁与关切。此类活动不仅提升朗诵技巧,其关键价值更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文本情感内涵,学会运用声音表达情绪,从而增强情感宣泄与调节的实际能力。这种情感宣泄与调节能力的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意义深远。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学生难免遭遇压力、挫折与负面情绪,若不能及时排解,易积累成心理负担。而通过经典诵读活动,他们学会了用声音释放情绪,将内心的愤懑、忧愁或喜悦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当再次面对困境时,学生能联想到诵读中体验过的情感处理方式,像曹操面对大海的豪迈、李白对友人被贬的忧愁关切却仍寄情明月,从而以更积极的心态应对。这种从经典中汲取的力量,能让学生在情绪波动时保持冷静,避免因冲动或压抑而做出不当行为,逐步形成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为他们的成长筑牢心理防线,助力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自信前行。
3 构建个性化阅读评价体系,以评促学强信心
当前通行的阅读评价机制常过度依赖预设结论,未能充分考量学习者的个体特性与情感反应,易引发挫败与焦虑。建立针对个体的阅读评价框架,其核心在于密切追踪学生的阅读轨迹、情感参与度及思维演变路径,借助多元评估手段,辅助学生确立阅读信心,孕育积极的学习心理状态。区别于结果导向,过程性评价着重对阅读行为的持续性观察与系统记录。实践层面可引入“阅读成长档案袋”,该工具汇集学生的阅读规划文本、阅读批注记录、阅读后反思材料及创意衍生成果等要素。师生定期共同审视档案内容,辨识成长足迹,明确待改进空间。具体操作中,教师需细致考察学生批注行为:是否标记引发共鸣的语句,是否记录阅读产生的疑问或洞见,是否运用“思维导图”工具解析文本框架等。这些具体行为数据为教师理解学生的阅读偏好与思维特质提供入口,进而实施精准辅导。档案袋的渐进式充盈本身即构成显性证据链,当学生目睹自身笔记从表层摘录转向深度剖析,创意产出由生涩趋向成熟,其内在能直观感知能力提升的轨迹。这种可见的成长直接强化持续阅读的内在驱动力,推动阅读行为进入自我强化的正向循环。
综上所述,当阅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自然融合,语文课堂将成为学生心灵的栖息地,阅读将成为他们探索自我、理解他人、拥抱世界的桥梁。未来,我们需继续探索阅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让更多学生在文字的滋养中,成长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新时代少年。
参考文献
[1] 姜启新 , 韦冬余 . 初中语文整本书研究性阅读教学的涵义、特点与价值 [J]. 汉字文化 , 2025,(16):131-133.
[2] 许荣爱 . 初中语文教学文本阅读与欣赏优化路径探析 [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5,(15):98-100.
[3] 徐添 . 统编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材分析与任务驱动式教学研究——以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为例 [J]. 林区教学 , 2025,(08):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