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体重管理年”背景下高职院校“运动思政”协同育人路径的实践与总结

作者

韩璠璠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050000

" 体重管理年 " 的提出,不仅是对青少年健康问题的政策回应,更是对高职院校育人目标的时代叩问。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运动意识薄弱、健康管理缺位等问题,而传统思政教育又面临说教化、形式化的困境。如何将体重管理这一健康议题转化为育人契机?

1 课程融合新举措:运动思政双轨并行

传统课程设置存在明显割裂,体育课通常更关注动作要领的掌握,价值观引导相对薄弱,思想教育课程则偏重理论阐述,实践环节常显不足,这种分离状态削弱了整体的育人成效。为此,一种新的课程整合模式被探索出来。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入了特定的价值塑造环节,例如在篮球课堂上,教师不仅仅讲解跑位和投篮技巧,还会借助真实的团队配合实例,促使学生思考个体与群体之间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行长距离跑步练习时,会安排专门围绕“坚持与突破”的交流,让学生在身体承受极限压力的时刻,切身体会奋斗的内在意义。与此同步,思想教育课程内容也进行了拓展,增设了关于国家健康战略的专门学习单元,通过深入解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一政策文件,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维护自身健康状态,实际上也关联着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承担。这种课程融合并非机械地将两部分内容拼合在一起,其核心在于精心设计连贯的“问题链”以实现深层次互动。以瑜伽课为例,教师会先让学生感受身体柔韧性逐步改善的过程,紧接着提出一个生活化的引申问题:能否借鉴舒展身体的经验去处理现实中的人际摩擦?这就尝试把运动中的身体感知,迁移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启发。为了确保融合过程有效,学校建立了跨学科教师的联合备课制度,体育教师和思想教育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体育教师主要提供具体的运动情境作为载体,思想教育教师则负责从中挖掘并凝练出核心的价值理念,期望实现超越简单叠加的教育效果。评价方式也随之调整,不再仅仅依据运动技术是否达标,学生的行为表现同样被纳入考量范围,比如在需要协作的集体项目中如何与他人配合,面对训练挫折时展现的心理适应能力如何,评价体系力图反映认知理解与实际行为表现之间的一致性。

2 活动创新巧设计:实践育人润物无声

将体重管理作为起点,我们尝试构建一种“运动 + 思政”主题的实践。这可以视为课堂以外教育的自然补充。过去的活动常常显得表面化,内在意义却被忽略。比如那个“21 天健康挑战赛”,具体安排是参与者连续三周每日完成 30 分钟身体活动,同时进行饮食记录。一个额外的任务也包含在内,即为家庭制定健康管理方案。这个步骤使得个人层面的自我控制,转化成了对家庭的一种责任担当。整个活动结束后,我们组织学生交流想法。讨论会围绕几个问题展开:持续运动最大的阻碍是什么?当你几乎放弃时,又是什么让你继续下去?这些讨论很自然地引出了自律、毅力等概念。活动本身带来的直接感受,逐步形成价值认同,最终引导行为习惯的稳定。校园里的文化项目也被赋予新的教育功能。我们举办的“运动文化节”就包含几个部分:“传统体育展演”、“健康知识竞赛”以及“运动精神演讲”。学生投入其中,能体会到体育背后丰富的文化积累。以“舞龙舞狮”表演为例,学生们必须紧密合作才能完成有难度的动作,这让他们真切理解“团结就是力量”的内涵。在“健康知识竞赛”中,为了赢得“健康达人”称号,学生们主动去研究营养学知识,态度从被动接受健康要求,转变为主动寻求健康状态。这些做法跳出了单纯说教的框架,让学生在参与过程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思考。最终实现了教育意图的渗透,却不留生硬痕迹。

3 师资共建强联动:协同育人凝聚合力

育人实践中教师单科能力存在局限,体育专业人员精于动作训练却难以开展价值引导,思政课教师掌握理论工具但难以融入运动情境。“师资共建计划”着力突破这类障碍,建立“体育 + 思政”教师工作坊便属于该计划的关键举措。工作坊定期组织跨学科教学研究活动,其核心模式被称为“案例研讨 + 模拟教学”。实际操作过程往往选取足球比赛这类典型场景展开,首先由体育教师展示具体技术动作,随后思政教师负责识别其中蕴含的价值元素,双方协作完成教学设计。足球比赛发生冲突的实例曾被详细研讨,体育教师讲解战术层面的调整步骤期间,思政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规则如何化解矛盾,最终形成的教学单元整合了技术指导、规则认知与情绪调控三项内容。为系统提升教师协同能力,“双导师制”在全校范围实施,每个班级均配置体育导师与思政导师共同负责。体育导师主要承担运动计划制定与学生健康数据监测,思政导师职责聚焦思想动态把握并组织相关主题讨论。两位导师按规定周期举行联席会议,双方共享所掌握的学生发展信息并协同制定教育对策。曾有体育导师注意到某学生因体重问题抗拒体育活动,随即与思政导师联合设计干预方案。该方案命名为“渐进式挑战计划”,起始阶段选择趣味性游戏重建学生的运动信心,竞技性项目后期逐步引入,配合开展的心理辅导主题定为“接纳不完美自我”,效果表明学生最终克服了心理障碍。这种融合生理指标关注与心理状态支持的方式,使学生体验到育人体系的全方位覆盖。

综上所述," 运动思政 " 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表明,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天然的契合点:运动场景中的坚持与挫折、合作与竞争、规则与自由,都是鲜活的思政教材。通过课程融合、活动创新、师资共建三大路径,我们构建起 " 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方位育人" 的立体化体系,实现了" 健康体魄" 与" 健全人格" 的同步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珍 . 新加坡:体重管理旨在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J].人民教育 , 2022,(12):35.

[2] 杨媞媞, 张倩, 甘倩, 胡小琪, 常素英, 赵文华. “营养校园”试点项目总体方案 [J]. 卫生研究 , 2017,46(05):717-721.

[3] 王汝斌 , 亓永顺 . 体重管理的实验研究——以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例 [J]. 泰山学院学报 , 2015,37(03):123-126.

本文系河北省 2025 年度石家庄市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体重管理年”背景下高职院校“运动 - 思政”协同育人路径探索》(编号:2025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