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阅读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作者

白晓双

白城市第一职业高中 137000

一、阅读资源的深度整合与拓展

阅读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是阅读素养培养的基础。当前高中语文教材虽涵盖经典文学作品,但受篇幅限制,难以满足学生多元阅读需求。因此,教师需突破教材局限,整合多元阅读资源,构建开放、立体的阅读资源体系。

(一)经典文本的深度挖掘

经典文学作品是阅读素养培养的核心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研读《红楼梦》《呐喊》等经典作品,通过文本细读、主题探讨等方式,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例如,在《红楼梦》阅读中,可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探讨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与人性冲突,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跨学科资源的融合

阅读素养的培养不应局限于文学领域,而应与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深度融合。例如,在阅读《史记》时,可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司马迁的史学观与文学表达;在阅读《论语》时,可引入哲学视角,探讨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这种跨学科阅读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三)数字化资源的利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阅读资源日益丰富。教师可利用电子图书、在线课程、阅读APP 等数字化工具,为学生提供便捷的阅读渠道。例如,通过“得到”“喜马拉雅”等平台,学生可聆听名家解读经典作品;通过“豆瓣读书”“微信读书”等社区,学生可参与阅读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数字化资源的利用不仅丰富了阅读形式,还增强了阅读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二、阅读环境的沉浸式营造

阅读环境对阅读素养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从物理环境、心理环境、文化环境三个层面入手,营造沉浸式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物理环境的优化

学校图书馆与班级图书角是阅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优化图书馆的布局与藏书结构,设置文学、历史、哲学等专题书架,方便学生查找书籍。同时,可在教室设置图书角,定期更新图书,鼓励学生自主借阅。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墙面、走廊等空间,展示学生阅读成果,如读书笔记、手抄报等,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二)心理环境的构建

阅读心理环境的构建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是设置阅读挑战任务,如“每月读完一本书”“撰写读书报告”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二是开展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分享阅读体验,增强阅读的成就感;三是建立阅读激励机制,如评选“阅读之星”“最佳书评”等,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逐渐从“被动阅读”转向“主动阅读”。

(三)文化环境的浸润

阅读文化环境的浸润需要教师、家长与社会的共同参与。学校可定期举办读书节、文学讲座等活动,邀请作家、学者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家长可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开展亲子阅读讨论;社会可提供公共阅读空间,如社区图书馆、书店等,方便学生随时阅读。通过多方协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阅读文化网络,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阅读的魅力。

三、阅读评价体系的动态构建

阅读评价是阅读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传统的阅读评价往往以考试成绩为导向,忽视了学生的阅读过程与个性化发展。因此,教师应构建动态、多元的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过程性评价的强化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阅读行为与思维发展。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实施:一是建立阅读档案,记录学生的阅读书目、阅读时间、读书笔记等,跟踪学生的阅读进展;二是开展阅读反思活动,如“阅读日记”“读书心得”等,引导学生总结阅读收获,反思阅读不足;三是组织阅读小组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度与思维深度,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批判性思维。通过过程性评价,教师可及时发现学生的阅读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二)表现性评价的引入

表现性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际表现评估其阅读素养。教师可设计以下评价任务:一是阅读演讲,要求学生就某一主题进行演讲,展示其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二是文学创作,如续写故事、改写诗歌等,评估学生的创意与文学素养;三是阅读项目研究,如“《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鲁迅作品中的国民性批判”等,考察学生的研究能力与综合素养。表现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重视其能力发展。

(三)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参与

阅读评价应打破教师单一评价的局面,引入学生自评、互评与家长评价。学生自评可培养其自我反思能力;学生互评可促进其相互学习;家长评价可增强家校合作。例如,在阅读分享会后,学生可互相评价对方的发言内容与表达方式;家长可参与阅读档案的填写,反馈学生的家庭阅读情况。通过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参与,评价结果更全面、客观。

四、阅读素养培养的协同机制

阅读素养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同合作。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阅读培养计划,提供专业指导;家庭应营造阅读氛围,支持孩子的阅读行为;

社会应提供阅读资源,搭建阅读平台。通过三方协同,形成阅读素养培养的合力。

(一)学校的主导作用

学校应将阅读素养培养纳入课程体系,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例如,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每月组织一次读书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阅读成果展示。同时,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阅读指导能力。例如,定期举办阅读教学研讨会,邀请专家分享阅读教育经验;组织教师阅读经典作品,提升其文学素养。

(二)家庭的支持作用

家庭是阅读素养培养的重要场所。家长应树立阅读榜样,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开展亲子阅读讨论。同时,家长应关注孩子的阅读需求,为其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例如,根据孩子的兴趣与年龄,选择科普读物、历史故事等书籍;鼓励孩子参加社区阅读活动,拓宽阅读视野。

(三)社会的协同作用

社会应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与平台。例如,公共图书馆应定期举办读书讲座、展览等活动,吸引学生参与;书店可设置青少年阅读专区,推荐优秀图书;媒体可宣传阅读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阅读氛围。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阅读素养培养将获得更广泛的支持。

结语

高中语文阅读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家长与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深度整合阅读资源、沉浸式营造阅读环境、动态构建评价体系,学生可在阅读中提升文学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未来,阅读素养培养将不断创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牛 建 军 . 提 升 高 中 生 语 文 阅 读 素 养 的 有 效 策 略 [J]. 中 学 语文 ,2025,(09):101-103.

[2] 卞建容. 灵性阅读激活高中语文教学“新湿地”[J]. 语文教学通讯·D刊 ( 学术刊 ),2025,(03):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