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育人路径研究
苏思羽
岑溪市波塘中学
1 引言
随着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理念逐步深入基础教育各学科。语文教学作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其育人功能愈发凸显。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形成和世界观初步建立的关键期,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内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工作者亟需破解的课题。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索课程思政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育人路径,力求为提升课堂育人实效提供参考。
2 课程思政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
课程思政强调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助推学生价值观塑造和人格培养。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内容涵盖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天然具备育人功能。课文中的名篇佳句、历史故事、现实题材等都蕴含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通过语文学习,学生不仅掌握语言技能,还能感悟民族精神、理解时代责任,提升文化自信。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目标高度契合,具备天然的育人优势。
3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融入存在的问题
3.1 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解不够深入,易流于形式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教学的重要理念,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承担育人的责任。然而,现实中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把握其核心精神。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加入几个“思政元素”,如讲讲课文的背景或强调爱国主义,却缺乏系统设计和深度融合,导致思政内容显得生硬、片面。教学过程中,这种“形式主义”往往让学生感到乏味,缺少共鸣。
3.2 教学内容与思政目标结合不紧密,难以激发学生内心认同
当前许多初中语文课堂在融入课程思政时,常常将思政目标与教学内容割裂开来,导致育人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往往将思政元素作为附加内容,形式上“有”而实质上“无”,缺乏深度解读和情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更多感受到的是知识点的传递,而非价值观的熏陶,这样的教学难以触及学生内心,难以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感。比如,在讲述民族团结或传统美德时,如果仅仅停留在表层叙述,而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或时代背景,就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其深刻内涵。
3.3 评价体系单一,忽视学生价值观、品德养成的过程与效果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依然以知识和技能考核为主,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阅读理解等方面,对学生价值观和品德养成的关注明显不足。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需要通过长期的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的方式来体现,而非仅靠期末考试的单一成绩反映。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思政成效评价机制,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把握育人的真正效果,也无法针对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进步进行及时反馈和引导。
3.4 教学资源匮乏,限制了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丰富且优质的教学资源支撑。然而,目前初中语文教师普遍反映相关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较为匮乏,尤其缺少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兼具思想性与趣味性的辅助材料。这使得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难以开展创新性的教学活动。此外,缺乏系统化的教学案例和多样化的教具,也限制了课堂形式的丰富多样。教师若想突破传统讲授模式,引入情境模拟、小组讨论、影视资料等多元化手段,往往缺少必要的资源支持。资源匮乏不仅影响课堂效果,也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力。
4 课程思政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育人路径探索
4.1 融入思政元素,强化主题教育
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关键在于立足教材、深挖文本内涵,提炼育人主题。语文课本中不乏蕴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责任意识等价值观的优秀篇章,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精神力量。比如在教学《背影》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父爱的厚重与家庭责任;在讲《岳阳楼记》时,则可延伸至“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方式,比单纯的说教更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和态度。
4.2 优化教学设计,注重过程体验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在语文课堂中插入几句说教,而是需要教师将育人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优化教学设计,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与体验感。教师可采用情境创设、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思辨写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情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人与社会、个体与国家的关系。例如,在教学《纪念白求恩》时,可引导学生模拟新闻发布会,讨论“什么是国际主义精神”;这种过程式学习,不仅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更实现了价值引导。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形成情感认同和价值判断,使思政教育更具生命力和实践力。
4.3 强化师资培训,提升教师思政素养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第一责任人,其思政素养与教学意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当前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重知识、轻价值”的倾向,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系统的思政教学能力和经验。因此,学校应组织有针对性的师资培训,帮助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理念与目标,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例如,可邀请优秀教师分享思政教学案例,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搭建跨学科协同平台,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关注时事热点,拓展教育视野,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
4.4 深化乡村语文课堂思政育人,聚焦七年级学生价值观引导
在农村初中,尤其是七年级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初步确立的关键时期,且易受家庭、社会及媒介环境影响。在这一背景下,语文课堂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应主动承担价值引领责任。农村学生普遍家庭教育基础薄弱,对社会的认知依赖学校教育,因此课程思政的落实更需因地制宜,注重语文教学与乡村实际的紧密结合。从教材入手,强化“接地气”的价值观引导。例如在教授《秋天的怀念》时,不仅讲述作者的情感表达技巧,更要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亲情、感恩意识等核心价值;讲解《背影》时,则引导学生反思父子关系背后的责任与担当,让学生在文本中映照生活,在故事中内化道德判断。针对部分农村学生“手机依赖”“自我中心”等倾向,应借助文学文本强化集体主义、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语文教师应主动承担起德育职责,通过讲故事、情境模拟、角色体验等方式,营造温暖而有引领力的课堂氛围。例如结合地方乡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讲述家乡劳动者的故事,撰写“我眼中的爷爷”“我的母亲是村里的英雄”等作文,通过写作升华劳动观与责任感。此外,可设计“身边的榜样”主题展示活动,让学生采访邻里中勤劳善良的人物,唤醒他们对道德力量的真实感受。
5 结语
课程思政为初中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育人内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教师应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精神,将其有机融入语文课堂,通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今后,需持续深化师资培训和教学改革,完善评价体系,真正实现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裴天娇, 侯菊. 课程思政融入初中语文的独特优势与实施策略 [J].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5,33(1):152-155
[2] 宿丹. 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语文单元统整教学探究[J]. 辽宁 教育 ,2025(6):80-83
课题名称:思政一体化视域下农村初中七年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研究 编号:2025XKT—JYKY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