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体能发展的小学体育分层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作者

王海见

湖北省大冶市保安镇牛山学校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落实因材施教原则”。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差异显著:部分学生因基础薄弱难以完成标准动作,部分学生因能力突出缺乏挑战性任务,导致课堂参与两极分化。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个体差异,既无法激发体能较弱学生的兴趣,也难以满足体能较强学生的提升需求。

1 科学分层——构建动态评估与精准定位体系

基于对学生多方面的科学分层把握,才能精准定位其体能水平,进而为其制定最合适的分层教学方案。传统的分层方式往往仅参考一次考试成绩,这样很容易忽略学生在运动方面的兴趣、心理状态等与体能相关但易被传统方式忽视的因素,导致分层结论过于片面。采用综合体能测试、学生兴趣问卷调查以及课堂观察等多方面数据整合的手段,才能形成对学生动态、全面、多维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 50米跑、立定跳远、一分钟跳绳等一系列标准化体能测试的评估,我们可以初步涵盖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基础体能指标,从而对学生的体能水平有基本把握。但在实际测试中,我们也要对教师的评估进行一定约束和引导。例如,教师在评估学生动作时,应关注动作规范性,尽量避免因技术偶尔失误而导致对学生评估出现偏差。针对部分学生在立定跳远起跳姿势上的错误,教师通过动作示范与纠正指导,有效促使他们在立定跳远测试中取得较好成绩,进而使测试结果更真实地反映其体能水平。另外,兴趣问卷中的问题设计应更具开放性,详细了解学生对球类、田径、体操等项目的偏好,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等。通过设置如“你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为什么喜欢?)”“你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 / 结交朋友 / 挑战自我等)”等针对性问题,并对学生兴趣倾向进行量化分析,既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兴趣倾向,又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依托对学生兴趣的评估,不仅能有效增强课堂活力、提高课堂参与度,而且对后续教学内容的设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依托课堂观察,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表现,还要关注他们在课堂参与积极性、团队协作能力、面对挫折的应对方式等方面的表现。例如,在玩团队游戏时,有些学生主动站出来承担组织工作,而有些学生则因输了游戏而垂头丧气,这时老师要通过观察……详细记录学生的这些行为,不仅能为下一次分层调整提供可靠参考,还能总结当前工作成果的优劣,更好地把握今后的工作方向。

2 分层施教——打造差异化教学内容与策略矩阵

分层施教作为分层教学的关键环节,需要依据学生体能的不同层级,精心规划具有差异性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如此一来,才能确保每个层级的学生都能在适合自身难度的学习中取得进步。传统教学模式对所有学生采用统一的内容与标准,致使基础层的学生因难度过高而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而拓展层的学生则因所学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足够的挑战性。通过充分巩固基础、不断提升教学技术以及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真正构建起一套较为完善的、面向 21 世纪的“基础巩固 + 技术提升 + 潜能激发”三级内容体系,从而真正实现对学生差异化教学策略的匹配。通过充分强化基础的跑、跳、投等基本动作,充分储备学生的体能,能够为学生的后续高级动作训练奠定坚实基础。依托“1 分钟跳绳挑战”这类趣味小游戏的形式,在“节奏口令法”的引导下,让学生同步进行摆臂与跳跃动作,并将其与“单摇连续跳跃”的基本技巧练习有机结合起来,使基础层的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单摇连续跳跃”的基本技巧。基于教学“示范、模仿、反馈”的有机循环,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从初步的“模仿”向“主动实践”转变,最终使学生通过反复训练形成稳固的肌肉记忆。以小组互助为基础,分别将每组 1 名体能较好的学生作为“小老师”,指导基础层的学生,这样既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又能通过同伴互动的方式,将基础层学生的参与感提升到较高层次。

3 多元评价——建立过程性反馈与激励发展机制

借助对学生开展多元、分层的评价,才能真正为分层教学提供坚实保障,使其能够从多维度、多形式的评价中,对学生体能发展的全过程、全方位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持续参与的动力。传统以终结性考核为主的评价方法,主要体现在过分重视运动成绩上,学生的努力程度以及在运动中的进步空间未能得到充分体现。这导致基础层的学生因运动成绩相对落后而产生丧失信心的消极心理,进而对后续学习产生很大心理压力;而拓展层的学生则因运动成绩相对优异,产生“一帆风顺”的错觉,对后续学习缺乏起码的提升动力和兴趣。通过构建将“过程性”评价、同伴评价与自我评价有机融合的“三维评价体系”,能更好地强化对创新活动的反馈与激励功能。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成绩,还要关注课堂表现、学习进步幅度以及对学习的积极参与态度等方面。例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可通过记录每次测试的进步距离(如首次测试 1.2 米,第二次测试 1.3 米等),借助“进步记录卡”直观展示学生的成长轨迹;同时,也能较好地把握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评价(如“是否主动练习”“是否给予同伴一定帮助”等)。依托既包含量化指标(如动作完成度、任务达成率等)的客观性,又能充分体现团队努力程度、团队协作能力等质性非量化指标的综合评价,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团队的工作成果和优劣。老师需每周汇总评价结果,然后在课堂上通过表扬、给予小奖励(如“进步之星”徽章等)的方式,及时向学生反馈,以强化他们的良好行为。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不仅能显著提升学生体能水平,还能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与挫折应对能力,为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小学体育教育需进一步深化分层教学研究,优化分层标准与教学策略,推动体能发展目标的全面达成。

参考文献

[1] 朱正宝 . 小学体育器材分层教学应用模式构建与实践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 2025, (16): 168-170.

[2] 黄兆冲 . “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J]. 科教导刊 , 2025, (22): 149-151.

[3] 胡卫平 . “双减”背景下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 , 2025, 11 (15): 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