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职思政教学的实践模式探究
薛碧荣
霍邱工业学校 安徽省 六安市 237461
中职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不仅需传授专业技能,更需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元素。然而,当前中职思政教学普遍存在内容抽象、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何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思政教材,创新教学模式,成为提升中职思政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构建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课堂
校本课程体现学校独特定位,回应学生具体需求,这类课程具备显著的灵活特质与高度针对性。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有机整合进入校本课程体系,开发出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内容,能够引导学生在实际参与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对红色精神内涵的理解与体验。学生亲身参与由学校组织的本地红色场馆与革命旧地参观活动,通过在现场进行观察记录、开展访谈调研等手段,具体了解自己家乡曾经发生的红色历史事件与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这种直接的接触有力地强化了他们对脚下这片土地孕育的文化的认可情感与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安排学生投身“红色志愿服务”是另一可行路径,例如为居住在革命老区的老年居民提供必要的生活协助,或者积极参与面向公众的红色文化传播讲解工作,这类服务性质的活动促使年轻一代在实际行动中将红色基因延续下去,切身践行无私奉献的价值理念。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专业方向设计带有鲜明特色的“红色文化 + 专业技能”实践项目同样极具现实意义,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能够运用视觉语言创作具有红色主题的宣传平面作品,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利用技术能力开发功能性红色文化主题移动应用软件,此类型项目让学生在其专业领域的实践探索里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红色精神在今日社会发展进程中持续焕发的生命力与现实指导价值。校本层次的实践课程开发实践不仅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更加多样化的教学形态与载体,其更深层次的意义还在于真正推动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动手实践”,最终指向认知与实践高度统一的教育境界目标达成。红色文化融入实践课程使学生不再是历史文化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积极的传承者与创造者。
二、开发校本红色文化实践课程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长期依赖单向知识传递模式。教师主导的讲授过程容易引发学生群体产生倦怠感。构建具备深度代入特征的红色文化体验教学环境成为可行替代方案。情境化模拟技术提供了关键解决路径。角色代入活动配合多媒体资源呈现能够重塑教学形态。各类红色文化素材借此转化为可被多重感知的教育情境。该模式显著唤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与课堂参与度。革命历史教育环节可采用数字技术实现场景复现。学生得以在虚拟环境中直面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组织创作红色题材戏剧作品是另一种有效实践。参与表演的学生通过人物塑造洞察历史精神内核。邀请革命亲历者进入校园开展口述史项目具有特殊价值。老红军及其后代讲述的个人记忆传递文化真实力量。这种沉浸式教学创新不仅改善课堂趣味维度。更重要在于促成学习者产生强烈情绪共振维度。红色文化理解在此过程中获得实质性深化进程。精神认同机制由此建立于具身体验基础之上。思政教育本质实现从单向 " 说教 " 向主体性 " 感悟 "的范式迁移全过程。知识获取方式同步完成由 " 被动接受 " 到 " 主动内化" 的根本转型。
三、搭建家校社红色文化协同育人平台
红色文化教育作为社会价值观培育的关键载体,其有效实施依赖多维主体的协同联动。家庭作为个体社会化首要场所,其成员通过日常互动将红色基因融入生活细节,例如父母与子女共同阅读《红岩》等经典文本,或前往革命纪念馆开展沉浸式体验,这种非正式教育模式能够弥补制度化教育的时空局限。教育机构需构建与家长的双向沟通渠道,利用数字化工具定期推送红色主题活动方案,促使家庭教育目标与学校课程形成呼应。社区组织在协同体系中承担资源枢纽功能,文化站与学校可联合策划 " 红色故事进校园 " 项目,邀请老战士进行口述史分享,这种跨代际对话能增强历史叙事的感染力。技术赋能为红色文化传播开辟新路径,教育工作者可依托移动终端开发交互式学习模块,例如 VR 技术还原历史场景的动态模拟,或创建红色歌谣数字资源库供学生自主点播。这种混合式学习环境突破传统课堂边界,使革命传统教育更具时代适配性。值得注意的是,协同机制需避免形式化运作,博物馆与学校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应包含明确的评估指标,如年度实践活动参与率、学生认知行为改变度等量化参数,确保合作项目产生实质育人效果。家庭藏书结构中红色经典的比例、社区文化墙的革命主题呈现方式、校园广播站的英雄人物专栏设置,这些物质载体的系统布局构成显性教育矩阵。而家庭成员间的历史讨论、邻里社区的红色文化沙龙、师生共同策划的微电影创作,则构成隐性浸润网络。这种立体化育人生态的形成,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出台协同激励机制,例如将家长参与红色教育活动纳入文明家庭评选标准,或对社区教育基地实施星级评定管理。当不同教育主体形成价值共识与行动默契时,红色文化才能真正实现从知识传递到精神内化的质变。
综上所述,红色文化资源是中职思政教学的宝贵财富,将其有效融入思政课堂,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更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与家国情怀。通过构建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课堂,学生能够在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通过开发校本红色文化实践课程,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悟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实现知行合一;通过搭建家校社红色文化协同育人平台,学生能够在多元互动中传承红色基因,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政汕.“好课”理念下中职思政备课的全程优化策略——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例 [J]. 教育科学论坛 , 2025, (21): 14-18.
[2] 吴天天 .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中职思政教学三阶策略——以《哲学与人生》第七课教学为例 [J]. 教育科学论坛 , 2025,(21): 19-22.
[3] 范惠 . 课程思政与中职英语教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J]. 现代农村科技 , 2025,(06): 155+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