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
黄玉菊
四川省会理第一中学 615100
一、引言
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将教学内容巧妙融入一系列问题之中,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与解决,达成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升。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灌输式”教学已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高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及文化传承等核心素养的重任,亟需创新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教学法应运而生,为高中语文教学注入新活力。
二、实施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里,“问题驱动教学法”可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引导学生自主提问、高效组织合作探究以及及时促进反思总结这四个关键步骤来实施,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境,巧设驱动问题导入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创设贴合课文情境的问题,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可先播放由古筝、箫合奏的轻柔古典音乐,同时在多媒体上展示月色下荷塘的朦胧图片,荷叶田田、月光如水,雾气氤氲间,荷花若隐若现,营造出静谧幽美的氛围。随后,教师以充满感染力的语调提问:“同学们,此刻假如你独自漫步在这样清幽的荷塘边,远离城市喧嚣,周围唯有蝉鸣与蛙声相伴,你会有怎样的心境?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作者朱自清为何会在这夏夜独自漫步荷塘,他的心境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将问题与情境深度融合,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作者心境探索的兴趣,更能让他们在情感共鸣中,带着疑问走进课文,感受文字背后的深沉意蕴。
在《哦,香雪》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精心制作的 PPT,动态展示山区闭塞环境与火车驶入后的图片对比。先呈现群山环绕、交通不便,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山村景象;再切换到火车驶入后,铁轨蜿蜒至村口,外来物品涌入,村民生活出现新变化的画面。紧接着,抛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一列火车的到来,究竟给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山村带来了什么?仅仅是物质上的改变,还是更深层次的思想冲击?香雪为何宁愿跑三十里夜路,也要用一篮子鸡蛋去换取一个普通的铅笔盒?这小小的铅笔盒,承载着她怎样的梦想与渴望?”借情境的强烈反差,引发学生对香雪内心世界及社会变革的深入思考,顺利导入新课学习,让学生明确探究方向,为深入理解课文中时代浪潮下小人物的精神追求奠定基础。
(二)引导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提问
在学生对课文有初步感知后,教师要营造宽松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提问。以茹志鹃的《百合花》为例,当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到通讯员与新媳妇借被子,以及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为其缝补衣洞、献出自家新被子等情节后,教师可设置 " 矛盾冲突探究站 "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从文本细节中寻找疑问。有的学生可能敏锐捕捉到:" 新媳妇一开始因被子是唯一的嫁妆而不愿出借,后来为何又主动将其盖在通讯员遗体上,这种转变仅仅是出于愧疚,还是另有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此时,教师应充分肯定这类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新媳妇为通讯员缝补衣服时 " 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的动作描写,以及通讯员牺牲后 " 庄严而虔诚地给死者拭着身子 " 的神态刻画入手,深入分析军民鱼水情在特殊情境下的升华。
对于鲁迅的《祝福》,教师可在学生梳理完祥林嫂从初到鲁镇做工,到被婆家劫走、再嫁,最后沦为乞丐惨死的悲惨命运后,通过 "人物关系图谱绘制 " 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思考。学生可能会提出:"祥林嫂周围的人,无论是鲁四老爷的冷漠训斥,柳妈的 ' 善意 ' 恐吓,还是其他短工的麻木议论,他们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什么态度,这种集体性的冷漠又反映了怎样吃人的社会现实? " 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聚焦文中 " 祭祀时祥林嫂被剥夺参与权 "" 捐门槛后仍遭歧视 " 等关键情节,通过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制作人物态度对比表格等方式,深度剖析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以及旧社会民众精神世界的愚昧与麻木。当学生提出问题,就意味着他们在主动思考,教师要珍视并引导,通过追问、类比等方式,提升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帮助其构建起完整的文本解读体系。
(三)组织合作,推动问题深入探究
针对学生提出或教师预设的关键问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在《荷塘月色》学习中,对于“文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运用通感手法的句子妙在何处”这一问题,小组合作时,有的成员从嗅觉与听觉相通角度分析,有的从营造意境角度探讨,相互启发。《百合花》里“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有何深刻寓意”的问题,小组内可分别从被子上百合花图案、人物品格等方面思考,交流中深化理解。小组合作让学生思维碰撞,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学会合作,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更全面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四)总结反思,巩固深化问题成果
探究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如《哦,香雪》学习后,总结香雪追求铅笔盒背后对知识、现代文明渴望的探究结果,反思探究过程中从哪些角度分析、遇到哪些困难及如何解决,强化对文章主题理解,掌握分析方法。《祝福》学习总结时,梳理祥林嫂悲剧根源探究成果,反思分析人物形象、社会环境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遗漏要点,完善知识体系,提升思维严谨性。通过总结反思,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方法,为后续学习积累经验,实现知识迁移与能力提升。
三、结语
“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提问、组织合作探究与总结反思等步骤,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其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助力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优化该教学法应用,为学生语文学习之路照亮前行方向,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深度探索语文知识海洋,提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林晓华。高中语文问题驱动教学的实践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2024(12):35-38.
[2] 陈宇。问题驱动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9):22-24.
[3] 赵文轩。基于问题驱动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构建 [J]. 教学与管理,2024(10):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