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李小媛 朱玉梅
四川成都龙泉驿区师上学校
一、背景分析
地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应对复杂多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地理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地理实践能力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强调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实践活动,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拥有丰富的传统民居文化。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各异,这些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地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南北方不同的气候和地形条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居住方式和建筑风格。地理教育作为综合育人的关键学科,在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地理观念、空间意识和人地协调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能力的培养与素养的提升。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出台,强调“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倡导“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凸显了地理教学在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中的战略地位。
本文通过教学案例“家的模样——从南北差异看传统民居发展”,探讨中国南北方自然环境差异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在教学案例中,以洛带古镇为例,通过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和模型制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环境与民居建筑的关系。首先,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其次,通过学习传统民居,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本土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等实践活动,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以及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二、地理实践能力的内涵与培养路径
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地理实践力被明确列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与地理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并列。这一能力涵盖了从感知到认知、从认知到应用的完整过程,强调学生在真实或模拟问题中,进行数据获取、资料分析、地理表达与问题解决等多维度能力的整合。具体而言,初中地理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察能力
学生能够在实地考察或图文材料中敏锐地识别地理要素,抓住问题本质。如通过观察《清明上河图》识别北方民居的空间布局与建筑风格,通过实地参访洛带古镇了解客家民居的材料与结构特点。
2. 数据分析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整理调查问卷、绘制统计图表、比对环境数据等手段,对地理现象进行逻辑推理与比较归纳,形成初步结论。
3. 问题解决能力
在明确地理问题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结合自然与人文要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思路,并通过语言、图像等方式表达其判断依据。
4. 决策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针对特定情境(如未来民居建设)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设想,培养其空间想象力与社会责任感。
总之,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更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教师应以系统设计与持续引导为基础,构建起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使学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三、教学案例分析:家的模样——从南北差异看传统民居发展
1. 教学目标
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多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具体目标包括:
(1) 通过观察《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了解南北传统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综合思维。
(2) 理解中国南北方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如何影响当地的传统民居建筑。
(3) 探究地理环境、地形、气候等要素与民居建筑之间的关系。
(4) 学习制定调查问卷、实地考察和撰写调查报告的实践技能。
(5) 提高对可持续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2. 教学活动设计
环节一:引入:观察与分析《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将观察两幅名画 ( 见图 1),并在小组内讨论南北传统民居建筑的差异。他们将注意到不同地域的建筑特点,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将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1. 北 方: 建 材 以 为 主, 墙 体 ( 厚 / 薄 ), 房檐 (宽 / 窄),门窗
2. 南 方: 建 材 以 为 主, 墙 体 ( 厚 / 薄 ), 房檐 (宽 / 窄),门窗
推测其原因:北方建筑特征多考虑 ,南方建筑特征多考虑
猜测:民居建筑特征受 影响。
图1 清明上河图与千里江山图的位置图

在此环节中,学生首先观察了中国南北传统民居的视觉差异,包括建筑风格、材料使用和结构特点。教师通过展示明代《清明上河图》和元代《千里江山图》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南北地区的建筑风格进行比较和分析。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探讨原因。他们学会了观察、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培养了对细节的敏感性。
环节二:探究中国南北方的自然环境特征
学生将研究中国南北方的自然环境特征,包括气候、地形、降水等数据。(见图 2)他们将分析数据,以便深入了解这些特征如何影响民居建筑的设计和特点。学生将以小组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以促进学生的小组合作以及综合思考的能力。
老师此时出示不同的图片:南北方各地传统民居,观察南北方建筑形制有何异同?(见图3)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图2 中国的气温分布图与降水分布图

图3 中国南北方传统民居图

异:南方建筑形式 ;北方建筑形式 ;
同:南北方建筑形制都以 式为主。
原因:受南北方地形与文化交流、宗法观念和等级制度的影响结论:民居建筑特征受 与 的共同影响。
通过此环节学习《中国 1 月与 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南北方的自然环境差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数据,让他们明白气温和降水量对当地建筑风格的影响。学生认识到南方温暖湿润,适合木材建筑,而北方干燥寒冷,适合使用砖瓦等材料。此外学生还进一步探讨了文化因素如何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导致南北传统民居的差异。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南北方地形差异如何导致了不同的农业方式,进而影响了建筑风格。学生还学习到宗法观念和等级制度如何塑造了不同地区的社会结构和建筑需求。这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数据分析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社会科学理解能力。
环节三:实地考察洛带古镇
洛带古镇:洛带古镇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龙泉镇北 10 公里,坐落在龙泉山脉中段的二峨山麓,建于三国蜀汉时期,由于镇上客家人占的比重多,所以有“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的称号,洛带古镇上有着诸多建筑精美的古建筑群落,有名的是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等。明清以来,这里成为外省移民的主要入籍地,特别是清初" 湖广填四川",相继迁入的即有广东、湖北、江西、陕西和山西等省的移民。
这个环节学生将前往洛带古镇进行实地考察。他们将使用自己设计的调查问卷来收集数据,观察当地的传统民居建筑。学生将记录下建筑的特点,包括结构、材料、布局等,并与他们之前的研究相对照。这个环节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之间的联系。此环节分为两个部分。
(一)洛带古镇的建筑特色
学生能够描述洛带古镇的地理位置(见图 4),说明其自然环境条件。并且完成以下问题。
图4 洛带古镇的地理位置图

洛带古镇位于 省,该省行政中心为 。属于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地区。
气候类型为 ,其特征为夏季 ,冬季 。
洛 带 古 镇 地 形: 处 于 与 的过渡地带,森林资源 (丰富 / 缺乏)。
学生分析洛带古镇景区旅游公共示意图(见图 5),猜测洛带古镇建筑风格多样,多会馆的原因。
图5 洛带古镇景区旅游公共示意图

(二)【洛带古镇客家文化与建筑现状调查】
此环节学生将针对洛带客家文化与建筑现状自行设计问卷或访谈提纲题目设计。(提示:问卷应包含基本情况与调查问题,问题尽可能做到科学、简明、不产生歧义;问题紧扣调查主题。)
表1 洛带古镇客家文化与建筑现状调查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深入研究了洛带古镇,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了解了该地区的地理特征如何塑造了当地的民居建筑。教师鼓励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并与居民交流,收集了有关客家文化和建筑传统的信息。学生们在实际调查中锻炼了采访技巧、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能力,同时深化了对当地文化和地理环境的理解。
环节四:未来之家的设计与思考
1. 传统民居与村落的去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请谈谈你的看法。
2. 家,不仅是一份怀念、一份守候,也是一份期许,你理想中的未来之家是什么样子的呢?请设计一份你理想中的未来之家的样子,并作简要说明。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被鼓励思考未来的民居建筑应该如何设计,以适应变化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需求。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如如何在未来保护传统文化并促进可持续发展。学生展示了创造性的想象力,提出了各种创新的设计理念,包括使用环保材料、智能化设计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图5 和6 展示了两幅学生作品。
图 6

图 7

四、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本教学案例采用了情境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理论,通过观察、比较、实地调查和设计等多种活动,成功地将地理实践与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联系起来。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南北传统民居的差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些差异。此外,学生在洛带古镇的实地调查中积累了实际经验,这有助于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培养了地理实践能力。
通过笔者调查问卷,教学案例中的每个环节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提供了多种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观察图片以及材料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在研究自然环境特征时,他们展示了较高的合作能力,通过数据分析和小组展示培养了综合思维。实地考察环节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民居建筑,并提高了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学生的反馈显示,他们更加了解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认识到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同时也加深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他们在调查问卷设计和实地考察中锻炼了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技能,这对他们未来的地理研究和社会实践非常有帮助。
五、结论
地理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地理实践教育包括实地考察、资料收集、模型制作等多种活动,它们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加深了对可持续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资料收集锻炼了数据分析的技能,模型制作和地图作图则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过程。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也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
六、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的地理教学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可以考虑更多的实地考察,深入的资料研究以及与当地社区的合作项目,以丰富学生的地理实践经验。同时,现代技术和教育资源的应用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通过数字化工具和虚拟实验室,地理教育可以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此外,还可以研究如何将地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更深层次的环保意识和文化自信。
总的来说,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不断深化研究和改进教学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具备地理实践能力和文化自信的新一代公民。
参考文献
[1] 沙金燕 .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地理野外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3(11):5-11
[2] 张欣 . 基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3(14):138-141
[3] 孙志民 . 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法的应用 [J]. 才智 .2018, (4):4
[4] https://baike.so.com/doc/2648121-2796349.html[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