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策略探究
陈玲
江苏省阜宁中等专业学校
引言
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职业能力是学生适应职业岗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中职化学作为基础学科,不仅需传授化学知识,更需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职业行动的能力。然而,当前中职化学教学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等问题,导致学生职业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因此,探索中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策略,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一、创新教学模式,构建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
(一)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强化实践与理论融合
行动导向教学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通过项目任务、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将化学知识融入真实职业场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无机化学”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工业废水处理”项目,引导学生分析废水成分、选择处理试剂、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中验证方案可行性。此过程不仅加深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还锻炼其职业沟通、团队协作及问题解决能力。
(二)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优化教学内容
中职化学教学应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对接,将“化学检验工”“药物制剂工”等证书的考核要点融入课程。例如,在“分析化学”教学中,重点训练学生使用分光光度计、色谱仪等仪器进行样品检测的技能,并模拟证书考试场景进行实操考核。这种“课证融合”模式能缩短学生从校园到职场的适应期,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三)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互动性
利用虚拟仿真、在线课程等信息化工具,可突破传统实验教学的时空限制,增强学生参与度。例如,通过虚拟实验室模拟高危化学实验(如氯气制备),学生可在安全环境中反复操作,掌握实验技巧;教师还可利用在线平台发布微课视频、布置互动任务,实现“课前预习—课中实践—课后巩固”的全流程学习,提升教学效率。
二、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实践操作与创新能力
(一)设计阶梯式实验项目,夯实基础技能
实验项目遵循“基础—综合—创新”的递进原则,是夯实学生基础技能的有效路径。基础实验阶段,聚焦常用仪器的规范操作训练,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教师将操作步骤细致分解为溶解、倾倒、定容等环节。通过让学生反复练习这些基础动作,促使其形成肌肉记忆,为后续实验操作奠定坚实基础。综合实验阶段,设计如“药物有效成分提取”项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萃取、蒸馏、结晶等多种技术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实验阶段,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像探究“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其科学探究能力,逐步实现从基础技能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融入职业情境,提升实验实用性
将实验内容与职业场景紧密结合,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有机化学”教学为例,教师模拟制药企业生产流程,设计“阿司匹林合成”实验。要求学生按照GMP 标准操作,从实验准备到操作过程,再到实验结束后的数据记录与生产报告撰写,都严格遵循职业规范。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更让他们提前适应职业环境,了解职业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深刻体会到质量意识与责任感的重要性,明白每一个操作环节都可能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从而培养严谨认真的职业态度,为未来顺利进入职场并胜任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三)加强实验安全教育,培养职业素养
化学实验中涉及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安全教育是实验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实验前需着重强调安全操作规程,如必须佩戴防护眼镜、规范处理废液等,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验安全。实验过程中,设置“安全监督员”角色,由学生轮流担任,负责监督同伴操作是否合规,这种角色体验能增强学生的安全责任感,同时也让全体学生在相互监督中共同提高安全意识。实验后组织安全案例分析,如讨论“某化工厂爆炸事故原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违规操作带来的严重后果,深刻认识安全操作的重要性。通过常态化、系统化的安全教育,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遵守规范的职业态度,为其职业生涯的安全发展保驾护航。
三、推进跨学科融合,拓展职业能力应用领域
(一)化学与医学融合,服务卫生健康行业
中职化学与医学联系紧密,教师可通过案例教学强化跨学科应用。例如,在讲解“渗透压”时,结合临床输液案例,解释“为什么大量输液需使用等渗溶液”;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分析血糖调节机制,引导学生理解糖尿病与化学物质代谢的关系。此类教学能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医学”知识网络,提升其服务医疗卫生行业的能力。
(二)化学与工程技术融合,培养复合型技能
化学与化工、环保等技术领域密切相关,教师可设计跨学科项目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例如,在“化学工程基础”教学中,结合“三聚氰胺事件”案例,组织学生分析食品添加剂的化学性质、检测方法及监管标准;在“环境化学”教学中,设计“校园污水处理方案设计”项目,要求学生运用化学沉淀、吸附等技术处理污水,并撰写工程报告。此类项目能培养学生工程思维与跨学科协作能力。
(三)化学与生活融合,增强社会服务意识
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场景,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社会责任感。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检测校园水质、分析食品添加剂成分,或开展“家庭节能减排”调研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此类活动不仅能巩固课堂知识,还能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职业情怀。
结束语
中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需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验教学、推进跨学科融合等策略,构建“知识—技能—素养”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实践表明,这些策略能有效提升学生化学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操作技能及职业素养,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未来,中职化学教学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快速变化的职业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华玲 .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中职化学有效教学实践探究 [J].学周刊 ,2025,(23):19-21.
[2] 邵莉 .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J]. 学周刊 ,2025,(18):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