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生物跨学科教学的策略探究
王段香
福建省惠安第一中学 福建 泉州 362100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学科教学融合成为教育改革关注焦点,高中生物学科因其实践性与探究性特点,为劳动教育提供天然融合平台,然而当前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生物跨学科教学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需探索科学有效融合路径。探究通过分析劳动教育融入现状及问题成因,提出跨学科资源整合与信息技术支持下评价体系构建策略,旨在促进劳动教育与生物学科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一、高中生物跨学科教学中劳动教育融入现状,问题成因深度剖析
当前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劳动教育融入跨学科教学呈现出不均衡发展态势,部分学校已开始探索将生物园艺、微生物培养等实验活动与劳动教育结合,通过建立校园微型生态园、生物实验基地等形式,让学生参与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劳动实践。然而普遍存在认识层面误区,不少教师将劳动教育简单理解为体力劳动或实验操作,忽视其育人价值与学科深度整合。跨学科资源配置不足也制约融合效果,表现为实践场所缺乏、专业指导人员短缺及跨学科协同机制欠完善,考试评价体系影响突出,在应试压力下劳动教育常被边缘化,难以获得足够课时保障。教师队伍结构性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生物教师普遍缺乏劳动教育专业背景,跨学科教学能力有限,难以设计高质量融合教学活动。
问题成因主要表现在多个层面,教育理念转变滞后传统应试思维根深蒂固,劳动教育价值认同不足导致融合动力不足,课程标准衔接不畅,现行生物课程标准与劳动教育课程标准未形成有机联系,教师缺乏明确指导。学科壁垒阻碍跨界融合,学科间人为分割现象普遍缺乏协同育人机制,支持系统建设不完善,教师培训、资源配置等配套措施跟进不足影响融合实施效果。这些问题成因相互交织,形成复杂制约网络,亟需从理念更新、机制创新、资源整合等多维度寻求突破路径。
二、生物学科知识与劳动实践有机结合,跨学科资源科学整合
生物学科知识与劳动实践融合需立足学科本质特征,挖掘内在联系点,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其微观世界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通过显微观察、制片技术等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精细操作能力;同时细胞结构功能探究可引导学生体会生命奥秘,激发敬畏感与责任感。课程设计应遵循由浅入深原则,先建立细胞基础认知再引入专业化劳动技能训练,最后上升至价值体认层面。此类融合需重视情境创设,将抽象微观概念具象化,创设贴近学生生活情境任务;注重工具使用,引导学生掌握显微镜等科学仪器使用方法,体会工具改变认知方式;强调知识迁移,促使学生将细胞学习内容应用于农业生产、医疗卫生等领域实践活动中。教师角色也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劳动引导者,既传授专业知识又示范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劳动品质。
以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 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学为例,应当设计微观世界探秘员主题项目,学生先学习显微镜使用技巧,体验科学家精细操作劳动;随后自主采集校园植物叶片亲手制作临时装片,经历多次失败与调整培养耐心与细致品质。接着观察记录不同细胞形态特征绘制细胞结构图,锻炼观察力与表达能力,最后尝试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实验,探究细胞生理过程。项目延伸环节可引导学生利用废弃植物材料制作环保手工艺品,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或组织参观本地农业科技园,了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见证细胞工程如何服务现代农业生产。评价环节采用作品展示与技能测评相结合方式,既关注学生掌握细胞知识程度也关注显微操作技能熟练度,还重视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出认真负责态度与团队协作精神,实现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创新意识的养成与提升,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根本任务。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创新融合,评价体系多元构建
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呈现多元发展趋势,尤其在微观生物学领域展现独特优势,DNA 作为遗传物质核心内容,其微观结构与功能探究应当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可视化教学,弥补传统实验局限;学生通过操控虚拟实验平台完成 DNA 提取、电泳分析等实验,体验生物科技劳动过程。云计算资源支持建立基因比对分析平台,让学生参与实际生物信息学劳动任务感受现代生物科技劳动形态变革,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则能依据学生表现智能推送差异化劳动任务,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评价体系构建应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与劳动精神并重原则,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模式,通过电子档案袋记录学生成长历程,全面反映知识掌握、技能习得与情感态度发展状况。
以人教版必修 2《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实践为例,应当开展基因侦探主题项目学习,前期准备阶段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库学习 DNA 结构特点与功能属性,查阅格里菲斯、艾弗里、赫尔希 - 蔡斯实验史料,了解科学家如何通过艰苦实验证明 DNA 承担遗传功能。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借助学校配备设备运行 DNA 虚拟实验 APP,完成洋葱 DNA 提取、鉴定等模拟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同时利用 3D 打印技术制作 DNA 分子结构模型,将抽象结构具象化。创新应用阶段学生组成探究小组,运用生物信息学网站分析不同物种 DNA 序列同源性,撰写分析报告并制作多媒体展示作品。成果展示环节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学生通过校园科技节展示劳动成果,并利用短视频平台记录分享学习历程。评价过程中教师运用电子评价系统记录学生表现,从知识理解、技能运用、协作态度、创新思维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互评,通过反思日志总结学习收获与不足。
总而言之,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生物跨学科教学需突破传统学科界限,重构教学模式,通过分析现状问题探索知识实践结合路径,整合跨学科资源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能有效促进劳动教育与生物学科深度融合。这一融合过程需各方协同推进,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学校应完善支持系统,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共同构建有机融合生态。未来探究应当进一步聚焦融合模式标准化建设,促进成功经验推广应用,为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许钰新 .STEAM 教育理念下劳动教育跨学科教学探究 [J]. 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 , 2021,000(003):36-37.
[2] 王美娟 . 融合劳动教育的生物学跨学科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J]. 中小学班主任 , 2022(6):39-42.
[3] 武娜娜 . 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生物教学的路径 [J].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4(10):30-32.
本文系惠安县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 ( 第二批 ) 立项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的跨学科式劳动教育实践探究”( 课题编号:HA1452-17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