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

作者

徐伟

仁寿县虞丞乡九年制学校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需要结合其认知发展特点,以具体、形象、趣味化的教学方式为主,逐步引导他们建立数学逻辑、问题分析和独立思考能力。以下是针对小学生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一、从生活中感知数学,激发兴趣

1. 联系实际场景

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数学思考,例如:

• 购物问题:买3 个苹果花6 元,1 个苹果多少钱?

• 分零食:把12 块糖平均分给 4 个小朋友,每人几块?

通过日常活动(如量身高、看钟表、整理玩具)渗透数学概念,让孩子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2. 游戏化学习

• 设计数学桌游、扑克牌游戏(如 24 点)、数独启蒙等,让孩子在游戏中练习计算和逻辑。

• 用积木、七巧板等教具理解几何图形和空间关系,例如拼搭对称图形、比较形状差异。

二、夯实基础,培养数感与符号意识

1. 从具象到抽象

用实物操作理解抽象概念:

• 用小棒摆数字,理解数位和加减法进位退位。

• 用计数器拨珠子,学习数的组成与分解。

• 通过画图辅助解题,例如用画圈法解决“谁比谁多几个”问题。

2. 语言与数学结合

将数学语言生活化,例如:

•“加法”可以说成“合起来”,“减法”是“去掉一部分”。

• 用故事描述应用题,如“小明有 5 颗糖,吃掉 2 颗,还剩几颗?”。

三、分步拆解问题,培养逻辑思维

1. 读题与理解训练

圈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如“一共”“剩下”“平均”),用荧光笔标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用简单提问引导分析,例如:“题目问的是什么?”“需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 分步解题习惯

用“三步法”练习:

① 说一说(复述题意);

② 画一画(用图形、符号表示数量关系);

③ 写一写(列出算式并计算)。

示例:

题目:树上有8 只鸟,飞走3 只,又飞来2 只,现在有几只?

分步: ① 原来有 8 只 ② 飞走 3 只剩 5 只 ③ 又飞来 2 只,共7 只。

四、培养多角度思考,鼓励创新

1. 一题多解

引导孩子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例如:

• 计算10 以内加减法:数手指、画图形、记忆口诀。

• 解决“分糖果”问题:平均分、按需分配、轮流拿取。

对比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例如:“哪种方法更快?为什么?”

2. 开放性问题设计

提出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例如:

•“用10 根小棒能摆出几种不同的图形?”

•“如果你有15 元,可以买哪些东西组合起来最有趣?”

五、重视错题反思,培养检查习惯

1. 错误归因训练

用“错题小侦探”游戏分析错误原因:

• 计算错误(粗心)、理解错误(漏看条件)、方法错误(公式用错)。

示例:

错误: 问:“12 减 5 真的等于 6 吗?用小棒摆一摆检查一下!”

2. 自查与互查

完成题目后,用“三问法”检查:

•“答案合理吗?”(如“买 3 个书包花 100 元,每个 30 元,总价对吗?”)•“单位写了吗?”(如“答5 个”而不是“答5”)。同桌交换题目,互相提问解答过程。

六、保护兴趣,避免过度训练

1. 控制难度梯度

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进阶,例如:

• 一步计算 $$ 两步计算 $$ 简单应用题 $$ 生活情境题。

避免过早引入复杂技巧(如方程),优先用算术思维解决问题。

2. 鼓励与正向反馈

用具体表扬代替笼统评价,例如:

•“你用了两种方法解题,真会动脑筋!”

•“今天检查作业时发现了错误,自己修正了,特别棒!”允许试错,避免因急于求成打击信心。

七、家校合作,延伸数学思维

1. 家庭数学实践

家长参与:购物时让孩子算总价、分蛋糕学分数、看日历学时间。数学阅读:共读数学绘本(如《数学帮帮忙》《汉声数学》),用故事激发兴趣。

2. 利用工具辅助

使用数学类 APP(如“Quick Math”“MathTango”)进行趣味练习。

通过动画短片(如“Numberblocks》)理解抽象概念。

案例示范(小学低年级)

题目:小美有 10 个气球,飞走了 4 个,又得到了 3 个,现在有多少个?

思维引导步骤:

1. 画图法:画10 个圆圈代表气球,划掉4 个,再添加3 个。

2. 分步计算: 10-4=6⟶6+3=9 。

3. 生活联想:“如果你是气球主人,飞走的气球会让你难过吗?那得到新气球开心吗?”(渗透数感与情绪结合)。

小学生数学解题思维的培养,核心是从具象到抽象、从兴趣到习惯。教师和家长需耐心引导,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让孩子在轻松中感受数学的乐趣,逐步形成“会思考、敢提问、能迁移”的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