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技工院校形象设计的教学实践

作者

刘书言

开封技师学院 475000

前言

技工院校形象设计的教学质量提升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实现跨越性的升级。要通过现代化的视觉模块以及资源化课程的实践教学,在跨学科重组中以全新的教学模式实现双师协同。通过情境化的课堂设计让学生体验到中国元素与学科的融合所产生的创新效果,既能实现技艺的传承,还能使传统文化元素以新的形式完成数字化升级,并在后续的传承与发展中,不断绽放新的生命力。

1 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技工院校形象设计的教学实践意义

传统文化元素是东方文化的艺术淬炼,既能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也能通过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播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感。同时,在技工院校形象设计的教学实践中还能起到积极的教学意义。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体现其意义的实用性:

第一,将文化认同与育人价值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民族认同的教学实践中,通过非遗技艺和中华文化精神内核的传承,以传统美学的方式做实践总结,最终培养学生的文化归属与身份认同感。同时,还可以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对学生的正确价值导向进行塑造与引导,将诚信精神、家国情怀结合传统文化的内涵性植入教学内容中,抵御西方文化侵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第二,从创新素养与提升专业技能方面,以创新动能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激活。首先,传统文化元素的多样性和功能性都是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教学形式,如纹样、剪纸、木雕等,可结合现代化的3D 扫描工具对其设计参数进行解构重组,并将学生对于传统美学的定义提升至现代技术层面,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意转化能力。其次,还能对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行深度培养,通过非遗技艺的融入,让学生看到其工艺标准的严苛性,并通过教学实践淬炼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质量意识。

2 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技工院校形象设计的教学实践策略

2.1 挖掘文化元素,重构课程内容

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技工院校形象设计课程的过程中,要首先从挖掘文化元素重构课程内容出发,结合本土非遗数据库对传统文化纹样以及相关技艺手法的应用融入到模块设计中,使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而逐渐形成数据库。同时,还要将所有有关本土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集合成模块,方便在日后的教学中可随拿随用,使教学流程更加顺畅。既能保证数据资源的可持续性,也能通过资源的模块化规范教学流程。其次,要在学科知识的重组方面将跨学科的实用性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

例如,在课程设计研发过程中,首先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特性以及分类做整体的模块化架构设计,结合课程内容将非遗元素,如蓝夹缬、汴绣的传统文化价值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其知道此技艺曾在唐朝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使臣,最后在浙南地区被完整保存下来,并于 2011 年 5 月 23 日被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汴绣也被称为宋绣,是位于河南开封的传统刺绣技艺,尤其在花鸟鱼虫等传统题材中以其针法的严谨性和技巧的精湛、色彩搭配的古朴典雅等特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背景以及元素纹样特点的介绍,会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其课程资源的生动性,并且更加愿意积极参与,引发学生的历史探究欲望,而将目前所学学科的专业性和历史价值进行结合,也会使课堂教学的实践效果不断提升。

2.2 创新教学模式,渗透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自身内在修养的体现,也是在职业发展中可以领先同行的必备素养。在教学中,有效利用新时代的大数据功能与计算机技术,可使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品质。文化内涵的渗透既要体现在模式的创新上,还要在教学机制上有所改进,只有将教材活化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积极性和参与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到双师协同教学,还要进行情境化教学设计,以此来增强教学的实用性。

例如,首先在创新教学模式方面结合已汇集的各大模块,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虚拟与实训中,为学生打造全新的教学场景。通过实体工坊的实践操演,复刻传统文化技艺。如,将木版年画雕刻作为课堂内容,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室对整体的流程进行还原,让学生看到每一步的环节,并形成脑部印象。然后,再融入现实生活中的商业项目对学生进行实践培训,告诉学生整体的完成流程,使学生在将脑部记忆复制到生活中的真实项目期间的体验更加扎实。虽然是以传统文化元素与企业商业项目相结合,但其命题的真实性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驱动学习所带来的乐趣的,这种渗透式的文化内涵往往更容易被学生吸收与消化。而作为技工院校形象设计教学的实践者,则更加需重视创新教学模式的不断升级需求与教学实践效果呈现,只有环环相扣、双师协同、情境式教学同步,才能真正使教学场景的贴合度更高,让学生在项目驱动实践过程中保持兴趣,从而达到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实践效果[1]。

2.3 开发特色项目,强化文化融合

传统文化元素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进行教学实践设计过程中要结合技工院校形象设计专业的应用领域做课程的研发,使其真正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相吻合。教学期间,要主动开发特色项目,实现强文化融合教学效果,使技工院校形象设计专业与社会领域完成教学实践落地。教学中要对专业应用领域进行总结,如:美容美发、影视娱乐、时尚产业、婚庆行业、自主创业,这些都是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每个不同的领域都会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元素应用技能,而开发特色项目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而进行的教学延展。

例如,美容美发行业中传统文化元素造型艺术可大量应用于美甲、化妆、发型中;而影视娱乐行业则可体现为服装搭配、妆容造型;在时尚产业,各种配饰、箱包、服饰、美妆、人物形象、品牌宣传也都会应用到传统文化元素;在婚庆行业,则体现为整体的国风婚礼、 民族式的庆典活动;在自主创业过程中,范围则更加广泛。此外,将教学内容与特色项目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实践,而教学载体的文化创新则可根据现实教学环境进行教学应用。如,学校的文化墙、校园导视系统、校内非遗文化周、以及各文旅企业的文创产品等。也可通过传统文化元素工艺品制作对接各旅游文化活动、参与扶贫项目等。现实生活中就有非常优秀的案例,如李子柒,她不仅是百度百科 AI 非遗馆荣誉馆长,还以短视频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非遗工艺实现了世界性传播。因此,每个人都可通过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自己未来的事业发展铺设广阔道路,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宏大性和历史性,也必将成为中国学生的强大背书。

2.4 引入非遗技艺,丰富技能培养

未来的社会需要学生具备综合素养才能在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引入非遗技艺,丰富技能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如,可将教学分为基础和进阶两个阶段,以阶梯式的体系设计让学生逐步提升自身的能力。在基础阶段,课程教学中将剪纸、书法类的通识选修课融入其中,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力增强,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联,使其明白作为中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具备认同感、归属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也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与传承。在进阶阶段,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增强非遗模块的专业化操作,以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大数据环境中主动了解中国非遗公益项目内容,鼓励学生自主设置命题并利用一周的时间完成某非遗技艺的学习,并在项目交付期内完成作品交付并做成果展示。如,将项目定为国风人物妆造设计,可借鉴古代的妆造风格,用传统色彩和图案结合现代审美创造兼具现代感与传统韵味的作品。在对人物发饰进行造型的过程中,也可在传统文化元素中提取可与之对应的元素,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的古代造型。在服装中融入传统文化图案,使服装更具古典美,展现人物整体的文化内涵,增强视觉效果。也可将书法字加入服装设计中,使其以非遗刺绣工艺方式出现,体现服装设计的品质感和非遗属性。最后,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与提升,也可与其他项目组联合建立非遗数字博物馆,实现沉浸式的学习,让非遗技艺实现普遍性传承[2]。

结论

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技工院校形象设计的教学实践是大势所趋,一方面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刺绣、扎染等工艺融入到教学中,拓展学生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认知范围,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对中国非遗技艺、工匠精神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知的提升。而在教学实践策略方面,将中国传统元素的文化符号融入到形象设计教学模式中,使其成为视觉设计语言,以多元化教学、阶梯式递进的方式增强技工院校形象设计教学实践的价值感,能让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更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煜鑫 . IP 形象设计与衍生品开发 [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311.138.

[2] 白云 . 品牌形象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评《中式元素视觉传达——品牌设计》[J]. 中国教育学刊 , 2021,(07):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