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认同的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邓歌明

辽宁财贸学院 辽宁兴城市 125105

0. 引言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体现,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升不仅是文化认同的过程,更是国家凝聚力和社会稳定性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高校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情感认同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不同的挑战和问题。

1. 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

1.1 高校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现状

鉴于国家对民族团结及文化认同的重视,高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推进上做了不少工作,众多高校组织了多样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诸如民族团结主题的宣讲、红色教育基地的考察等,一定程度上,此类活动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身份认同感。

1.2 高校学生的情感认同现状

情感认同作为关键要素,纳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范畴,说的是学生在情感领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以及心理维度的认同感,虽说多数学生从理论上赞同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但就实际的情感体验而言,仍旧存在明显的分野,由调查结果可知,部分学生的民族认同意识相对淡薄,尤其是在一些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学生里面,民族情感认同呈现出一定的认同隔阂,某些学生更聚焦于自身地方文化的保存与传承方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宏大的民族命题,存在陌生与模糊之感。

2. 提升高校学生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

2.1 强化民族团结及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的教育

应提高高校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首要之事是从理论上推进民族团结及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进程,高校可借助课程规划、专题研讨、文化节庆等多元途径,深入剖析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价值内涵,依靠体系化的教育途径,支持学生更真切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功绩与文化传承,巩固其对中华民族的归属认同感,尤其应当强调,历经五千年沉淀的中华文明,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汇,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由 56 个民族共同组建的大家庭,各民族于其中皆具不可替代之功用与地位。

高校应强化相关课程的规划与迭代,紧跟时代步伐,添加与民族团结及共同体意识关联的课程内容,采用多媒体播放、案例探究等办法,使课程呈现出更高的生动性与易懂度,靠提高学生对民族历史的洞察认知,辅助他们体悟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多样形态与包容精神,进而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自身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责任与那份荣誉。

2.2 丰富文化活动与实践体验

除理论范畴内的教育之外,高校也需借助多元的文化活动与实践经历,推动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情感上的认同,把理论学习作为基石,文化活动以及实践体验,乃是更为直观且感性的认同途径,借助这些活动,学生能在实践里切实体悟和把握民族团结以及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价值,高校可引导学生参与诸如民族文化展览、传统节庆活动、民族文化交流等多元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借由亲身体验,提升对各民族文化的认同及包容水平。

校内可按一定周期举办涉及民族文化的节庆活动,如进行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庆贺活动,也能举办凸显各民族文化特色的展示活动,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冲撞与整合里增强认同感,处于这般文化氛围之下,学生可察觉到中华文化的渊渟岳峙以及各民族的和谐共居,进而在情感空间里与中华民族构建更深度的连接[1]。

2.3 倡导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包容

为提升高校学生民族认同感,另一重要策略是倡导多元文化交流与包容,在当代所处的社会里,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群体聚在一起生活、学习和工作,怎样实现和谐相处、一起发展,成了各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事项,为强化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高校该重视起多元文化的包容跟交流,尤其是在边疆地域或是少数民族聚集的高校。

高校可借助开展民族文化节、民族文艺盛宴、跨文化交流活动等形式达成,带动不同民族学生展现其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风采,这些活动不仅能拓展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范畴,还能助力其更优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里文化多样性与和谐共融的理念,依靠这些活动的有序开展,学生于日常生活里可体会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汇与互济,造就文化包容、和谐相处的积极氛围。

2.4 强化国家认同感与爱国主义教育

国家认同之感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关联紧密,为强化高校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务必要强化国家认同感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在全球化铺就的背景舞台上,国家认同感在文化认同以及社会认同里,起着十分关键的功用,高校可采用讲解国家的发展脉络、现代化建设成就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切实理解国家的关键意义与历史使命,进而强化他们内心的国家认同。

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乃是提升学生国家认同度的重要手段,高校可借助多样化途径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培育,尤其是在思想政治课程讲授里,系统介绍中国自近现代到当下的历史脉络,包含新中国成立后于各领域的发展成果与现代化建设进展,经过讲解国家由贫弱转变为强大的历史情形,引导学生明白个人命运跟国家发展紧密相系,使学生在情感范畴激发出更炽热的民族归属感 [2]。

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认知层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情感认同、文化自信及民族团结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提升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理论教育、实践活动、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依然能坚持自己的文化认同,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民族团结和共同体精神。未来,高校应继续深化民族团结与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特别是在多民族共存的环境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包容心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惠 . 广西民族文化赋能铸牢广西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及路径研究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5,9(14):158-162.

[2] 郭天宝 , 朱梦佳 , 申寅子 . 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理路与实践探索 [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5,41(04):1-7.

作者简介:邓歌明(1967),男,辽宁葫芦岛,汉,学士,教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 2025 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 : 高校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