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探究
郑俊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大桥镇红村教学点 530408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成为教育领域的关注焦点。教师应当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以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任务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任务群和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路径,极大地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增进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技能。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探究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
一、结合教材内容,规划学习任务群探索路径
教材是开展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若脱离教材,所有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将荡然无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探究课本精华,制定任务群教学计划,对教材知识进行全面渗透,合理规划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学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的内容, 但是不以文本内容为纲要 , 提出强调阅读整体性 , 同时学会思考、表达 , 不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1]。语文教师在规划学生的学习任务时,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客观发展规律,设计具有思辨性的学习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体会文章寓意,并大胆地将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10 课《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多个学习任务,如任务一:简述文章总体内容;任务二:总结牛胃的特点;任务三:分析青头与红头的性格特点等,由易到难地为学生制定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按照基础的阅读思路,开展课文的学习。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阅读表现,时刻观察学生的任务群学习进度,在学生遇到困难和阻碍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推进教学进度。
二、调整学习方法,开展学习任务群小组合作
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任务群的学习要求。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高任务学习的速度,还能在小组讨论时体会不同视角的感受,从中获得思想灵感,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思想和方法。每个学生对课文的看法各有不同,在激烈的辩论中,小组内往往会将每个人想法中的优点进行结合,擦出思想火花,最终形成更加完善且具有创新性的结论。此外,合作学习也能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监督,以集体荣誉感来督促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任务之中,为团队尽一份力。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 16 课《海上日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通过文章段落为小组成员划分学习任务。
如第一、二段为一个任务单位,第三段为一个单位,以此类推,确保小组内分工合理。在学生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后,已将自己负责的文章内容为中心,简单讲述大意,为其他学生提供阅读方向,接着,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文阅读,并详细组织学生详细地描述出日出的全过程,包括颜色、形状、特点等。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在故事旁边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阅读文章,自己可以想象到什么画面,有什么感悟等。
三、引入信息技术,改善学习任务群学习体验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在小学之中普及,语文教师应当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学习任务群中的教育功能。新课标中对于基础学习任务群的定位为强化学生文字积累,注重进行语言梳理,有效把握语言运用规律等 [2]。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教学情境,使用投影、音乐播放等途径增加情境的真实感,改善学生的任务群学习体验。此外,教师需要以任务为情境主体,用任务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开展深入探索。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现代诗二首》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现代诗的内容为学生构建恰当的教学情境,并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以《秋晚的江上》为例,教师可以利用AI 自动生成文字描述的画面,并将其投影在教室的四周,将鸟儿、斜阳、芦苇等元素融入其中,在此基础上加入鸟鸣、风声等,提高情境的真实感。接着教师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如在此篇现代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具体是哪些,详细展开分析。学生将诗中拟人的文章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加以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习任务群已经成为开展高质量语文教学工作的途径之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其教育功能,将学习任务群贯彻教学工作始终,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任务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指明探索方向。为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任务群教学质量,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内容、调整学习方法,引入信息技术,全方位改善学生的课堂体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任务群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刘庆祥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策略研究 [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05):13-15.
[2] 刘珊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策略研究 [J]. 华夏教师 ,2024,(13):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