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慢性病管理质量指标在全科门诊的落地与效果评价研究

作者

张新主

上海市崇明区新海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2172

1、引言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学术价值,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且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慢性病变成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由于它发病率、致残率高且医疗费用高,所以让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承受了巨大负担,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提高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水平是急需解决的关键事情。全科门诊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部分,肩负着慢性病早期筛查、持续管理、健康教育等重要职责,但如今全科门诊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实际效果仍被很多因素限制,存在资源分配不均匀、管理模式不精细、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所以把慢性病管理质量指标引入到全科门诊的实际操作里并对实施效果进行系统评价,这不但能优化慢性病管理流程,而且能给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实证依据,进而推动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健康结局一起提升。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与对象

某市 10 家有全科门诊服务功能且负责管理辖区内像高血压、糖尿病这类常见慢性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本研究选中作为研究对象,这 10 家中心覆盖大概 5 万名慢性病患者,本研究采取的是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以在这些中心接受全科门诊服务的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基线数据在干预前3 个月采集,干预实施时间是12 个月,而且随机抽样加上分层分析保证了样本的代表性,近年来的数据表明我国慢性病患病率不断上升,基层医疗机构承担了差不多 70% 的慢性病管理任务,不过其规范化管理水平高低不一,急需科学的质量评估工具。

2.2 慢性病管理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套适合全科门诊的慢性病管理质量指标体系被构建起来,其依据是国内外慢性病管理指南和专家共识并且结合了我国基层医疗的实际状况,这套体系包含筛查率、规范化管理率、控制达标率等关键指标并将其细化成能具体操作的标准,比如把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定义成收缩压低于 140mmHg 且舒张压低于 90mmHg 的比例,主要质量指标及其定义和计算方法在表 1 中有所展示,经过多轮专家论证和预试验验证之后,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得到了确保。

表1 慢性病管理质量指标体系

3、研究结果

3.1 质量指标体系的构成

全科门诊有着实际需求,基于此设计出慢性病管理质量指标体系且涵盖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核心管理维度,该体系包含筛查率、规范化管理率、控制达标率这三大类指标并进一步细化成 12 项具体指标(见表 1),经过多轮专家咨询和预实验验证以确保指标科学又具可操作性,数据表明这些指标能全面反映慢性病管理关键环节从而给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明确的质量改进方向。

表1 慢性病管理质量指标体系构成

3.2 指标落地情况分析

10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慢性病管理质量指标效果显著,基线调查时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为 58.3% 和 61.7% ,经 12 个月干预后分别升至 82.4% 和 85.1% ,数据分析显示这一提升主要是因为全科医生理解执行指标的能力增强了且有信息化管理系统支持,并且各中心落实时虽有一定差异性但整体趋势一致,这表明该指标体系普适性较强、推广价值较大。

4、讨论

4.1 质量指标体系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得深入探究这一体系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因为这一体系一开始设计就是为了凭借科学化、规范化的标准提高慢性病管理的整体水平,但在实际运用时或许会遭遇不少挑战。质量指标体系一方面能给全科门诊提供清晰的管理方向和评估依据,利于对慢性病患者进行长期跟踪干预,另一方面却因各地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患者个体存在很大差别以及全科医生专业能力有高有低而在具体施行时可能出现适应性欠缺的情况,并且某些指标的设计也许太理想化了,没周全考虑基层医疗机构实际操作的条件,使得执行起来更难或者收集的数据不够精准,进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可信度,所以怎样在确保指标科学性的前提下兼顾基层实际情况成了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4.2 指标落地过程中的挑战与对策

诸多挑战摆在面前,其中既有制度方面的阻碍也有实践中的一些具体难题,在实施全科门诊时可能会遭遇资源分配不足的情况,像医务人员数量不够、信息化系统存在欠缺等都直接影响指标的实际操作性,并且由于不同地区医疗水平不一样且患者群体复杂多样,这又让指标统一落地更难了,要应对这些挑战就得从政策支持、资源配置和技术手段等方面想办法,通过强化医务人员培训、优化信息管理系统、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实施方案来提高执行效果,另外建立起科学的监督与反馈机制,就能及时发现并解决落地过程中的问题,进而保证慢性病管理质量指标有效推进且能持续改进。

5、结论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探索聚焦于此,其核心是设计与施行科学的质量指标体系,促使慢性病管理从理论迈向实践并优化全科门诊服务效能。实际推行时需充分顾及全科门诊资源配置、医务人员专业能力以及患者实际需求,保证制定出的质量指标有可操作性且能如实反映慢性病管理关键环节。收集与分析多维度数据如患者健康状况改善程度、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医患互动质量等就能全面评估指标实际效果,这一过程也关乎现有管理模式的调整与优化,例如引进信息化工具支撑数据监测和反馈机制建设以提高管理精准度和持续性。具体实践里,质量指标的推行不但规范诊疗行为而且利于提升全科医生团队协作能力,进而让患者更信任基层医疗服务。另外,依照不同地区和人群特点对指标内容和施行策略进行相应调整,是确保其广泛应用且长期有效的关键前提。这项研究给慢性病管理带来新思路和新方法,彰显了全科门诊应对慢性病挑战的潜力与价值。

参考文献:

[1]薛梅启旸 , 陈鸣声 . 慢性病医防融合国内外实践进展与经验总结 [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 2025, 45 (03): 153-161.

[2]林晓玲, 瞿楷校, 李旭, 陈静纯, 黄群芳, 周驰. 医防融合视角下浙江省县域医共体慢性病一体化门诊服务开展现状评价及改进对策研究 [J]. 中国全科医学 , 2025, 28 (13): 1649-1654+1667.

[3]杨晓燕 , 谷林轩 , 武玉婷 , 刘玉盈 , 薛元峰 . “三师共管”在 2 型糖尿病管理中的作用 [J]. 智慧健康 , 2024, 10 (33): 130-132+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