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 + 模型建构”在初中酸碱盐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张健
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 210017
一、引言
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中,酸碱盐部分由于其知识的综合性、应用的广泛性,成为学生学习的关键内容,也对教师教学提出较高要求。在生产生活里,酸碱盐有着诸多实际应用,从日常的清洁剂、食品添加剂,到工业生产中的化工原料等,都离不开对其性质的利用。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多侧重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对酸碱盐概念的理解易停于表面,难以形成系统认知,更难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验探究 + 模型建构”教学模式,强调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构建知识模型梳理复杂内容,契合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注重逻辑推理的特点,能有效突破酸碱盐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推动学生从“知识记忆”向“知识应用与创新”转变,因此,深入探究该模式在初中酸碱盐教学中的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实验探究 + 模型建构”在初中酸碱盐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一)依托实验探究,感知酸碱盐性质
化学实验是打通知识与感知的桥梁,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触摸酸碱盐的“真实模样”。教学中,教师需要巧设实验情境,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操作、可观察的探究任务,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以“常见的酸和碱”教学为例,聚焦盐酸与氢氧化钠的性质探究,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问题:“生活里酸、碱的‘味道’大家有印象,但化学世界中,它们的反应藏着哪些奥秘?不妨用实验找找答案!”随后,为学生准备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 / 酚酞试液、锌粒、碳酸钠粉末、生锈铁钉等材料。学生分组实验:滴加指示剂,观察酸碱溶液颜色变化;将锌粒、碳酸钠投入盐酸,感受气泡产生;把生锈铁钉浸入盐酸,见证铁锈“消失”。过程中,学生记录现象:盐酸让石蕊变红、酚酞无色,与锌粒 / 碳酸钠反应冒气泡,还能“吃掉”铁锈;氢氧化钠使石蕊变蓝、酚酞变红。通过亲手操作,学生不再是课本结论的“搬运工”,而是基于真实体验,对酸碱性质形成鲜活认知,为后续模型建构攒足“素材”。
(二)搭建认知模型,梳理酸碱盐规律
当学生通过实验积累大量感性经验,知识却仍旧零散如“碎片”,此时,模型建构就是“拼图工具”,能够帮学生把碎片串联成系统网络。同时,教师需要适时引导,从实验现象中提炼本质,构建规律模型。
例如,讲“酸的通性”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盘盐酸实验:“盐酸和指示剂、金属、金属氧化物、碳酸盐反应,看似不同,有没有共同‘主角’?”学生讨论发现,反应都围绕“氢离子( H+Γ, )”展开。教师适时趁热打铁,拓展硫酸实验:让学生测试硫酸与锌粒、氧化铜、碳酸钠的反应,观察现象并分析。对比之后,学生进行归纳,如:不同酸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 H+ ,所以有相似化学性质——使石蕊变红、与活泼金属置换出氢气、与金属氧化物生成盐和水、与某些盐生成新酸新盐。以此为核心,“酸的通性”模型逐步成型。同理,探究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后,可以构建“碱的通性”模型(围绕 OH- 展开);研究碳酸钠、碳酸钙等,梳理“盐的化学性质”模型。通过模型搭建,酸碱盐的反应规律不再晦涩,学生能清晰把握知识逻辑。
(三)运用模型迁移,解决实际问题
模型的价值,终究要落实到实际“应用”上。只有让学生用模型解决真实问题,知识才能真正“活”起来,实现从“理解”到“迁移”的跨越。
以“常见的盐”中碳酸钠教学为例,学生已通过实验知晓其与盐酸反应产二氧化碳,也掌握盐的性质模型。此时,教师创设多层生活情境,驱动学生用模型解题:
情境一:厨房小探究
“同学们,厨房中纯碱(碳酸钠)常用来去除油污,若它遇到白醋(含醋酸,可看作一种酸),会发生什么?能设计实验验证吗?”学生运用“酸与盐反应”模型,快速判断:碳酸钠与醋酸会像和盐酸一样,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他们设计实验:取少量纯碱于试管,用滴管滴加白醋,观察到“冒气泡”,再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验证气体是 CO2 。
情境二:工业废水处理
“某工厂排放的酸性废水含有盐酸,污染环境,能否用纯碱处理?为什么?”学生调用“盐与酸反应生成新盐、新酸(或二氧化碳和水)”模型,分析得出: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消耗 H+ ,降低废水酸性,反应方程式为4⋅Na2CO3+2HCl=2NaCl+H2O+CO2 ↑”,还能判断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同时,学生还会思考实际应用问题,比如“纯碱用量如何控制?过量纯碱会不会导致废水呈碱性?”,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应用。
情境三:物质鉴别与检验
“实验室有一瓶长期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怀疑已变质(与空气中 CO2 反应生成碳酸钠),如何鉴别?”学生调用“碱变质生成盐(碳酸钠)”及“盐的检验”模型,提出多种方案:方案一,取少量溶液加盐酸,若冒气泡,证明含碳酸钠(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无气体);方案二,加氢氧化钙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 CaCO3 ),说明有碳酸钠;方案三,加氯化钙溶液,利用“盐与盐反应(碳酸钠与氯化钙生成碳酸钙沉淀)”,观察是否有沉淀。
通过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学生切实感受到模型的实用价值,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能解决生活、工业难题的“工具”。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推理、问题解决能力稳步提升,也更深刻理解酸碱盐知识的应用价值,真正实现“学化学,用化学”。
三、结语
总而言之,“实验探究 + 模型建构”教学模式在初中酸碱盐教学中展现出显著优势。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直观地感知酸碱盐性质,激发学习热情与探究欲望;借助模型建构,零散知识得以系统化,帮助学生把握酸碱盐反应规律,形成清晰认知结构;运用模型迁移解决实际问题,让知识“活”起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在酸碱盐教学实践中,该模式贴合知识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突破教学难点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精神与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邢苗苗,周业虹.科学思维导向的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策略——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中和反应”教学[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5,(06):5-9.
[2] 王寿抱 .“新课改”下提高初三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J]. 江西教育 ,2025,(20):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