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人名解码为径 探《边城》之美与忧

作者

卢在银

遵义市第三中学563000

一、教学设计理念剖析

(一)任务群目标与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

本教学设计将《边城》定位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核心内容,紧密围绕该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同时高度重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层面进行全面引导。

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边城》独特的方言命名特色是一大亮点。通过赏析这些名字,学生能感受语言的鲜活与魅力,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天保”之名带有浓厚的湘西方言色彩,体现了当地语言的独特韵味。

在思维发展与 提升方面,引导学生关联人名与人物命运,能锻炼其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学生需思考名字背后的含义如何影响人物发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突破教学难点

充分考虑高中生已有基础和潜在学习难点,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制定针对性突破策略。高中生对小说三要素有基本认知,但缺乏对“散文化小说”这一特殊文学体裁的深度阅读经验。散文化小说情节松散,语言富有诗意,与传统小说不同,学生难以把握其特点。

二、教学目标设定

(一)语言与思维目标:构建清晰的小说脉络

通过制作人物关系思维导图,梳理《边城》核心情节脉络”这一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能力。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复杂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清晰把握小说整体结构,锻炼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

(二)审美与文化目标:探寻名字背后的文化密码

“解析人名中的自然意象与民俗隐喻,探究人物命运与主题意蕴的关联”这一目标,聚焦于学生审美与文化素养的培养。《边城》中的人物名字蕴含丰富的自然意象和民俗隐喻,如“翠翠”之名让人联想到湘西的青山绿水,体现自然的清新与美丽;“傩送”之名则与湘西神秘的傩神信仰紧密相连,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解析这些名字,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进而探究小说的主题意蕴。

三、学习重难点把握精准到位

(一)重点聚焦:揭示创作意图

教学设计将重点精准地放在从“翠翠”“傩送”“天保”等名字的文化符号切入,揭示沈从文“美与悲交织”的创作意图上。这些名字不仅是人物的标识,更是沈从文表达创作意图的重要载体。例如,“翠翠”象征着湘西的自然之美和生命的活力,但她的命运却充满了悲剧色彩,这种美与悲的对比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傩送”代表着湘西的神秘文化和传统力量,然而他的爱情也遭遇了挫折,进一步凸显了主题。

( 二)难点攻克:跨越文化隔阂

引导学生跨越时代隔阂,理解湘西命名传统(如傩神信仰、自然崇拜)对人物命运的象征意义是教学的难点。为了攻克这一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湘西命名传统的内涵,提供导学单作为析名支架,引导学生自主解析人物名字,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分析方法,攻克教学难点。

四、学习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文化衔接,激发探究欲望

导入环节通过引用《离骚》中的诗句“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 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命名与《边城》中的人物名字巧妙地衔接起来,引出“名字”这一核心词。这种导入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初步感知名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还能激发他们对《边城》中人物名字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任务一:绘名谱 理情节— 构建知识框架

任务一要求学生绘制《边城》人物关系图,这一任务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它检测了学生课前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小说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通过绘制人物关系图,学生能够识别小说人物名字,理清人物关系和相关情节,构建起对小说的整体认知框架。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为后续解析人物名字和理解小说主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任务二:解名意 探命运— 挖掘名字内涵

任务二中,学生利用导学单提供的析名支架自主解析人物名字。导学单为学生提供了分析的方向和方法,引导学生从自然意象、民俗隐喻等角度去解读名字的内涵。教师在学生分享后进行小结,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人物名字的理解,帮助他们掌握人物命名的方法。学生在自主解析和分享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合作学习的精神。

(四)任务三:美与忧 析主题——深化主题理解

任务三中,教师在学生自主解析人物名字后进行归纳总结主题。从名字的解析中得出美与忧,挖掘美与忧的具体内涵,由美与忧分析作者的创作目的。同时,通过阅读两个句子“建造希腊小庙,供奉‘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对小说的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培养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任务四:命新名 寓新意——拓展思维空间

任务四假如翠翠有一个女儿,为了阻断翠翠和她母亲的悲剧命运,给她的女儿起一个名字。这一任务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人物命名的方法,还促使他们与文本人物进行对话,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学生在给翠翠的女儿命名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对小说主题和人物命运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赋予新名字以美好的寓意和期望。这一任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

(六)课堂总结 :升华主题,拓展阅读视野

课堂总结环节,教师通过提供朗读语段,再次让学生体会名字的艺术魅力,并简要总结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同时,关联课后作业的布置,引导学生继续承载《边城》这只“渡船”,去阅读《红楼梦》,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五、课后作业安排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探析《红楼梦》 的人物名字。一方面,它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本节课所学到的人名解析方法运用到《红楼梦》的学习中,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探析《红楼梦》的人物名字,可以消除学生阅读整本书的畏难情绪,激发他们阅读整本书的兴趣。《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人物名字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与《边城》的人物名字解析方法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会发现不同作品中人物名字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加热爱文学阅读,提高整本书阅读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边城》教学设计以人名解码为切入点,独具匠心地将任务群目标与核心素养相结合,精准把握学习重难点,设计巧妙的学习过程,并合理安排课后作业。通过这一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理解《边城》的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和整本书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小说教学教什么》王荣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从文自传》沈从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