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成积累与思维的统一
王佳豪 胡丽霜指导老师
福建省安溪第六中学高三年17 班
站在高三的门槛前回望,我的英语成绩始终稳定在 120 到 130 分之间。这个成绩即是对于我学习模式的正向反馈,也提醒着我仍有提升空间。经过长期求索与积累,我逐渐形成了以词汇、语法为基础,以听力、逻辑思维为突破的学习体系。以下将分享我在这些方面的具体做法。
构建灵活有机的词汇记忆网络,打破记忆壁垒。汉字是学习中文的基础,单词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词汇量的积累是英语学习的基石。对于词汇的理解,我会首先着眼于他拼与读之间的联系,用发音促进我对于词汇的记忆。并且与机械背诵不同,我更注重词汇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词根词缀的学习,许多复杂单词变得可分解、可理解。这种方法不仅提升了记忆效率,更培养了我根据构词法推测词义的能力。我还有每日记单词的习惯:拿出一张白纸,折成两半,先抄英文,再默写中文。然后利用碎片时间加强复习:课间10 分钟,掏出来APP 或者单词书刷几十个; 食堂排队,瞄几眼单词本 ; 睡前 15 分钟,回顾今天新学的和昨天模糊的。积少成多,效果惊人。光背中文意思没用! 一定要看例句! 最好是在阅读中遇到它,结合上下文去理解它的精准含义。遇到一个生词,我会立刻在脑子里造个句子,或者想想最近读的文章里有没有出现过。在实际运用中,我坚持将新学词汇立即投入使用的原则。无论是造句还是写作,都刻意运用近期掌握的词汇。这种即时应用让记忆更加牢固,也帮助我更好地把握词汇的准确用法。
建立整体系统的语法认知,以全局视角把握语法脉络。语法学习的关键在于建立系统认知而非零散记忆。我习惯将各类语法现象放在整个体系中理解,比如时态的选用不仅要考虑时间因素,还要关注说话者的表达重点,是否是虚拟语气,关注句子的成分,辨别清谓语和非谓语的区别。这种整体性思维帮助我在复杂语境中做出准确判断。对于易错语法点,我采取专项突破的策略。通过整理错题,归纳出个人薄弱环节,然后进行针对性训练,相信自己的能力,克服理解的障碍。这种方法使我的语法准确率得到显著提升。
创造语言环境,促进听力能力。人们通常易于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学好一门语言并将其投入于沟通,所以我偶尔会关注一些英文类的节目、影片、音乐,并创造出一定的机会与同学用英文交流,也可以利用 AI 与机器人进行英文对话,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语言硬实力。听力训练中,我还特别注重培养主动理解与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听前预测、听中抓取关键信息、听后总结这三个环节都形成了固定方法。此外,我还坚持读听力原文,查看原文有无生词或长难句并做记号,然后再进行精听,一句一句听直到听懂每个单词。最后再做总结:是单词发音还是连读弱读的原因导致的失误。长期的刻意练习使我能快速把握录音材料的核心内容,我也常会给自己增加难度,给听力材料加上倍速,达到锻炼自己的效果。
注重逻辑思维运用,突破阅读瓶颈。这种思维习惯的提升,使我的英语运用更加准确、地道英语学习不仅是语言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方式的训练。在阅读中,我注重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深刻理解作者行文的重点,推敲每个选项命题特点:以偏概全,扩大范围,常识错误,过分推理,变换词性指代错误,不符合原文主旨等,把出题思路琢磨透彻并特别关注自己的错题。在写作时,讲究行文的严密性与情节的合理性,紧扣题设,弘扬正能量;每次写完作文,强迫自己至少检查两遍语法 ! 重点看 : 时态是否一致 ? 主谓是否一致 ? 单复数 ? 非谓语使用是否正确 ? 从句引导词对不对 ? 这是把语法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关键一步 ! 在完形填空中,关注上下文的内在联系,分析语句语段的感情色彩,判断选项合理与否。也使我在应试的环境下保持相对较低的失误率,维持了对于自我的信心。除了课内阅读,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语言地道的英文材料。可以是新闻网站的短讯 ( 科技、文化、环境等话题优先 )、短篇故事,进一步扩大词汇量和背景知识。培养语感,熟悉地道表达。
训练快速抓取信息、把握主旨的能力。不必逐字逐句查,能看懂大意、了解关键信息即可。每天坚持10-15 分钟,效果显著。
重视师生交流,形成提分合力。老师的引导在语言学科上的作用不言而喻,我也常会和老师达成有效的沟通,老师对于我在学科上薄弱点的强化训练与强势点的突破提质两方面的安排为我的努力点明了方向,偶尔的失误也因为老师的鼓励而再度奋进。
尽管在某些方面形成了优势,但写作表达的丰富性、完形填空的语境把握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接下来,我计划通过扩大阅读量、加强专项训练等方式来突破这些瓶颈。
英语学习是一个持续积累、不断反思的过程。在高三这个关键阶段,我将继续保持优势领域的良好习惯,同时针对性地补足短板。相信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定能在英语学习上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漫谈英语学习 [J]. 刘秀琴 .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4(04)
[2] 高中学生英语学习方式多样化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探究[J]. 黄璐玲 , 胡琪 .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 2011(05)
[3]谈谈英语学习方式的转变[J]. 朱绍霞,沈娟.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