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初中班主任德育活动的组织策略
魏叼叼
兰州市第三十四中学
前言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在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班主任积极探索贴合初中生认知特点、富有感染力的爱国主义德育活动组织策略,让爱国情怀在实践体验中生根发芽。
一、课程融合: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的知识载体
各学科教学都是开展德育的重要平台,班主任应当与各科教师携手深入挖掘教材里的爱国主义素材来共同构建跨学科的知识网络。在历史课上,教师可借助《长津湖》影片中逼真的战争场景、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为教师解析抗美援朝战略价值提供生动素材,教师结合影片情节深入讲解这场战争对维护国家主权、保障新中国建设的重要性,同时组织角色扮演重现上甘岭战役决策场景让学生在模拟决策中体会战争的复杂性及紧迫性,深刻理解志愿军战士的坚定意志。在地理课上,教师通过对比中印边境地形图纸清晰呈现该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貌,讲述戍边战士“寸土不让”背后的地理缘由,让学生明白地理因素对国家领土安全的重要影响,增强学生的国家领土意识。这种将爱国主义教育自然融入各学科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爱国主义的浸润,真正实现了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的协同共进,这样德育不再是孤立的教育内容,而是与各学科知识紧密结合,使爱国主义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生动体现。
二、主题实践:创设情感共鸣的体验场景
以往初中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有个比较明显的短板即教育形式过于单一,这直接让整个教育过程显得枯燥乏味,大大影响了学生参与的深入程度。班主任针对这一状况可以依据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要求策划一系列主题活动,这类活动能有助于创造更优质的教育氛围,让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更具感染力,使学生更主动地投身其中 [1]。例如,班主任为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可策划“我们成长的沃土——祖国”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引导学生知晓我国过往的发展历程并让他们清楚当下的发展态势,同时鼓励学生畅想祖国的未来。班主任围绕该主题活动可设计这样几项内容:(1)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助力学生了解祖国历史;(2)组织讲述历史文化故事的活动;(3)安排爱国歌曲演唱环节;(4)让学生收集并分享我国近年来的重大发展成果以及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根据自身兴趣挑选参与的具体项目,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锻炼各方面能力,让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走进学生
心里。
三、榜样引领:构建价值认同的示范体系
榜样是德育工作中极具感染力与引导力的重要资源,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活动时需科学选取榜样,让学生从情感认同逐步升华为理性认知,最终自觉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班主任要深入挖掘并呈现历史中饱含爱国精神的杰出人物与重大事件,这些历史素材既是学生的学习典范,也是激发爱国情感的有效载体 [2]。班主任通过组织爱国人物故事分享、历史事件情景剧等专题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为国家命运、民族尊严奋斗的人物形象,这种沉浸式学习可打破传统德育课堂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班主任还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爱国榜样,可邀请退伍军人、援疆医护人员、先进劳动模范等身边典型进校开展讲座或面对面交流,让学生真切感受平凡人在关键时刻的爱国担当,从而明白爱国并非伟人专属,而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由于青少年易受同龄人影响,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要注重发掘与树立学生内部榜样,借助同龄人影响力推进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举办“爱国先锋”等评选活动表彰在学习、生活或公益活动中展现爱国精神的学生,同时将学生的爱国表现纳入日常德育评价,激励更多学生向榜样看齐,这样爱国主义不仅是外部教育内容,更能通过同伴力量在学生群体中形成自发内化机制,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具长期性。
四、结语
初中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再局限于单纯的理论说教,班主任可以通过将爱国精神融入各学科课程为学生搭建系统的知识框架、设计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情感认同、用榜样的力量树立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明确行为准则等多维度组织策略,使学生对爱国的理解就会从书本上的“认知”逐步转化为日常行动中的“践行”,让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落地生根,为培养能够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新时代青少年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勇 . 爱国主义教育背景下的初中班主任德育活动组织策略 [J].中小学班主任 ,2025,(07): 77-79.
[2] 胡宾 . 爱国主义教育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活动的组织策略探究[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4,(10): 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