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曾慧明
江西省上犹中学 341200
引言
在新高考评价体系下,数学试题更强调思维深度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讲授式课堂已难以适应考试改革需求。差异化教学、探究式学习及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成为优化课堂结构的关键方向。探讨适应新高考的高效教学策略,对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原则
新高考改革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根本导向,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遵循 "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素养提升为目标 " 的基本准则,构建开放、互动、高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课堂设计要突出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和价值,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框架。教学评价应当多元化,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衡量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水平。课堂教学还应注重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借助数字化工具拓展数学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和探究机会。这些原则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新高考背景下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遵循。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理念与新高考理念的差距
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理念与新高考要求之间仍存在明显脱节,许多教师尚未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式,过分注重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忽视数学思维的培养,课堂教学往往停留在知识表层,缺乏对数学本质的深入探究。在新课标强调的“四基四能”培养方面,教师普遍存在理解不到位、落实不彻底的问题,部分课堂虽然形式上采用了情境教学、问题导学等新模式,但实质上仍是传统讲授法的简单变形,未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深度学习。评价方式单一化问题尤为突出,纸笔测试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对学生的数学建模、数学探究等过程性能力的评价手段相对匮乏,这种评价导向直接影响了教学重心的偏移。此外,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存在偏差,要么将素养培养简单等同于解题能力提升,要么过度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弱化了数学学科本质,这种理念上的滞后严重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
(二)教学资源的不足与利用低效
教学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利用效率低下是制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优质数学教学资源在区域间、校际间分布不均,许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学校缺乏必要的数字化教学设备和专业软件支持。现有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普遍较低,教师对教材配套的数字资源和拓展材料使用率不高,各种教学工具和平台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资源闲置浪费现象较为普遍。校本教研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备课组活动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形成有效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导致教师各自为战、重复劳动的情况屡见不鲜。资源建设缺乏系统规划,零散化的资源难以支撑系统化的课堂教学改革,特别是在跨学科整合和实践性课程开发方面,可利用的优质资源更为稀缺。
(三)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的缺乏
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整体偏低,长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许多学生形成了思维惰性,面对新高考强调的探究性、开放性任务时表现出明显不适应。学习动机功利化倾向严重,大部分学生将数学学习简单等同于应试训练,缺乏对数学学科价值的深刻认识,更谈不上内在兴趣的培养和发展。课堂互动质量不高,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停留在表面形式,学生之间的深度思维碰撞较少,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数量有限。课后延伸学习缺乏有效指导,自主探究活动往往虎头蛇尾,难以形成持续的学习内驱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一)转变教学理念,适应新高考要求
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新高考的改革内涵,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实到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以人教版“三角函数”单元为例,可摒弃传统的公式记忆 + 题型训练模式,转而设计“摩天轮运动建模”项目,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收集数据,建立三角函数模型描述座舱运动规律,最后利用模型预测特定时刻的座舱位置。这种“真实情境—数学建模—问题解决”的教学路径,能让学生完整经历数学化的思维过程。备课重点应从知识点的罗列转向思维发展阶梯的设计。
(二)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构建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教学资源体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保障。针对人教版“统计与概率”单元,可开发包含真实社会调查数据、统计分析软件教程、典型案例解析在内的资源包,支持教师开展项目式教学。建设学校数学资源云平台,整合 GeoGebra动态演示、微课视频、虚拟实验等数字资源,建立按知识点和素养维度双索引的资源库。重点开发支持差异化学的习“智能推送”资源,如在“导数应用”部分设计基础、拓展、挑战三级学习任务单,配套相应的讲解视频和在线测评系统。加强校际资源共建共享,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合作开发像“城市交通流量预测模型”这样的跨学科教学案例。
(三)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兴趣培养和动机激发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突破口。在人教版“圆锥曲线”教学中,可设计“卫星轨道计算”探究活动,利用天文软件展示不同轨道类型,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推导理解轨道参数的意义,最后小组合作完成指定卫星的轨道设计报告。推行“问题链”导学模式,例如在“数列”单元创设“棋盘格放米粒”的情境问题串,从具体计算逐步延伸到极限思想的理解,保持学生的持续探究热情。建立多元激励机制,设置“最佳建模奖”“创新思维奖”等特色奖项,定期展示如“校园垃圾分类优化方案”等优秀学生作品。拓展课外实践渠道,指导学生开展“超市价格波动分析”、“运动成绩预测”等生活化课题研究,让数学学习突破课堂时空限制。
结束语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需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推动教学方式创新。未来应进一步探索智能化教学手段与分层教学模式的结合,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通过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应对高考改革挑战,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罗红.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的创新研究[J]. 高考,2025,(18):21-23.
[2] 陈香兰 .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J].高考 ,2025,(15):3-5.
[3] 梁玉玉.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创新教学策略探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09):6-9.
[4] 季炎和.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优化分析[J]. 当代家庭教育 ,2025,(05):144-146.
[5] 周瑜 .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高效化的策略研究[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4,(15):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