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谈水库大坝安全监测数据深度学习分析与智能预警模型构建

作者

胡军

吉林省通榆县兴隆水库工程管理所

水库大坝作为现代水利工程体系的核心枢纽,在防洪减灾、水力发电、农业灌溉、城乡供水以及生态调节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传统的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主要依赖人工巡检与简单的仪器测量相结合的方式。这种监测模式存在诸多局限性,如监测效率低下,难以实现对大坝运行状态的实时、动态监测;数据采集的准确性易受人为因素干扰,导致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监测频率有限,无法及时捕捉大坝安全状态的细微变化。随着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水库大坝安全监测已迈入智能化时代,海量多源异构监测数据得以实时采集。然而,如何从这些复杂的数据中高效提取关键信息,构建科学合理的安全评估与预警模型,实现对大坝安全状态的精准研判,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凭借其强大的自动特征学习与数据建模能力,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与研究思路。

一、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现状与问题

(一)监测现状

当前,我国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体系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架构,涵盖变形监测、渗流监测、应力应变监测、环境量监测等多个关键领域。通过在大坝坝体、坝基及周边环境等关键部位布设位移计、渗压计、应变计、水位计、气象站等各类传感器,实现了对大坝变形量、渗流量、应力应变状态、水位变化以及气象条件等多参数的实时监测。部分先进的监测系统还引入了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构建起数据实时传输、存储与分析的一体化平台,为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大坝运行状态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存在问题

1. 数据处理复杂性高。随着监测设备的不断升级与监测频率的大幅提升,水库大坝安全监测数据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且数据类型丰富多样,涵盖结构化的传感器测量数据、半结构化的日志文件以及非结构化的视频图像数据等。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在面对如此复杂的数据时,存在数据清洗难度大、特征提取效率低、数据融合效果差等问题,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大坝安全监测的需求。

2. 预警机制效能不足。传统的大坝安全预警模型大多基于经验公式与固定阈值判断,这类模型缺乏对数据内在复杂关系的深度挖掘,无法有效识别早期微弱的安全隐患信号。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误报与漏报现象,导致预警信息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大打折扣,难以发挥预警系统的应有作用。

3. 模型适应性受限。水库大坝的运行环境复杂多变,受到水位波动、气温变化、地质条件差异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传统预警模型一旦建立,其参数调整往往依赖人工经验,难以快速适应运行环境的动态变化,导致模型的泛化能力不足,监测与预警效果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运维成本不断增加。

二、水库大坝安全监测数据深度学习分析与智能预警模型构建

(一)数据预处理

1. 数据清洗与修复。对原始监测数据进行全面清洗,剔除重复冗余数据,识别并处理异常数据与缺失数据。对于缺失数据,依据数据分布特征,采用均值填充、中位数填充、基于时间序列的插值法等方法进行合理补全;对于异常数据,深入分析其产生根源,若因传感器故障导致数据异常,则及时更换传感器设备,并对异常数据进行修正或删除处理。

2. 数据标准化处理。由于不同类型的监测数据具有不同的量纲与取值范围,为消除数据尺度差异对模型训练的不利影响,采用归一化或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统一处理,将数据映射至特定区间,如 [0,1] 或 [-1,1],从而提高模型的训练效率与收敛速度,增强模型的稳定性与泛化能力。

3. 数据划分策略。将预处理后的监测数据科学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与测试集。训练集用于深度学习模型的参数训练,验证集用于模型超参数调优与过拟合检测,测试集则用于评估模型的泛化性能与预测准确性,确保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

(二)特征提取

依据监测数据的类型与特点,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特征提取。对于大坝变形量、渗流量等具有时间序列特性的数据,采用 LSTM 网络进行深度特征提取,通过其门控单元对历史信息的选择性记忆与遗忘,有效提取数据中的长期依赖特征与动态变化模式。对于大坝表面裂缝图像等视觉数据,运用CNN 网络进行特征提取,通过多层卷积与池化操作,逐步提取图像的底层纹理特征、中层语义特征与高层抽象特征,为后续的安全评估与预警提供丰富的特征信息。

(三)智能预警模型构建

1.模型架构选型。综合考量监测数据的类型、规模以及预警任务的具体需求,合理选择深度学习模型架构。对于单一类型的时序数据,可采用 LSTM 网络构建预警模型;对于包含时序数据与图像数据等多源异构数据,可设计融合模型架构,如将 LSTM 网络与 CNN 网络有机结合,实现对不同类型数据的协同分析与联合预警。

2. 模型训练优化。利用训练集对选定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迭代训练,通过反向传播算法优化模型参数,最小化预测结果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在训练过程中,采用交叉验证、正则化等技术手段,有效防止模型过拟合现象,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同时,依据验证集的评估结果,动态调整模型超参数,如学习率、隐藏层节点数、网络层数等,实现模型性能的优化提升。

3. 模型性能评估。运用测试集对训练完成的智能预警模型进行全面评估,采用均方误差(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准确率(Accuracy)、召回率(Recall)、F1 值等多种评价指标,从不同维度综合衡量模型的预测准确性、预警能力以及泛化性能。若模型性能未达预期标准,则回溯调整模型架构、训练参数或数据处理方式,直至模型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总之,未来研究将聚焦于多源异构数据的深度融合,将气象、地质等数据纳入模型,提升综合评估能力;探索模型轻量化和分布式计算技术,优化深度学习模型的实时计算性能;加强模型可解释性研究,提高模型透明度和可信度;推动智能预警模型与大坝运维管理系统的深度融合,实现大坝安全管理的智能化与自动化。

参考文献

[1] 吴中如,顾冲时。大坝安全监测理论与技术 [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

[2] 王浩,王建华,秦大庸,等。中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 [J].中国工程科学,2020, 22 (2): 1 - 11.​

[3] 李宏伟,陈生水,徐洪钟,等。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坝安全监测数据异常值检测方法研究 [J]. 水利学报,2022, 53 (3): 352-361 .

[4] 程春田,李昂,武新宇,等。基于 LSTM 网络的水电站大坝变形预测 [J]. 水力发电学报,2021, 40 (6): 71 -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