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思想指导下的小学劳动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
沈冬来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陆慕实验小学 215131
一、引言
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教育家,其生活教育理论为劳动教育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三大核心思想,着重强调教育与生活、社会的密切关联,倡导通过实践培育“真、善、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脱离实际情境”等问题,造成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动手技能欠缺。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与陶行知思想高度吻合。本文以陶行知思想为指引,结合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探讨项目式学习的实施方法与策略,旨在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
二、陶行知思想的核心要义与劳动教育意义
(一)“生活即教育”:劳动教育的情境化根基
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强调教育应当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劳动教育作为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之上,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例如,济南市行知小学就将校园保洁、垃圾分类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深刻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教育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育的封闭性,使得劳动教育更加贴近生活,更具现实价值。
(二)“教学做合一”:劳动教育的实践方法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方法的核心,他主张“做是学的核心,也是教的核心”。在劳动教育中,这一理念要求教师通过亲身示范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例如,重庆市凉亭子小学就开设了“小小修理店”,让学生通过修理拉链、窗帘等日常用品,实现“手脑并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技能,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劳力上劳心”的教育观念,避免了单纯体力劳动的局限性。
(三)“社会即学校”:劳动教育的资源整合
“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强调教育应当打破校园的界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小学劳动教育中,可以通过家校社协同培养的方式来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例如,嘉兴市阳光小学就与社区合作开展了“重阳节敬老活动”,组织学生为老人包汤圆、写春联,既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增强了劳动教育的社会性。这种方式有效地拓展了劳动教育的时空范围,使其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三、小学劳动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架构
(一)真实情境驱动的问题设计
项目式学习的核心在于真实问题的驱动,这一点至关重要。依据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应当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深入挖掘实际问题,进而构建一个包含“三维十群”的综合性问题库。以济南市行知小学为例,该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学生在诸如“衣物整理”、“餐具清洗”等日常劳动中普遍存在技能不足的现象。基于这一发现,学校精心设计了“我的衣柜我做主”、“厨房小帮手”等一系列项目,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解决问题。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设计方式,不仅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劳动的实用性和必要性,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劳动价值的认同感。
(二)家校社协同的实施机制
家校社协同是落实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理念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机制中,学校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家庭则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支持,而社会则应提供丰富的实践场所。以凉亭子小学为例,该校通过制定“家校劳动评价量表”,实现了家校之间的有效互动。家长负责记录学生在家庭中的劳动情况,教师则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选出“劳动小能手”。此外,学校还与当地的农业基地展开合作,开展了“春种秋收”项目,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播种、收割等农业劳动的全过程。这种多方协同的机制,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显著提升了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通过家校社的紧密合作,学生们不仅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支持下获得成长,还能在社会实践中拓宽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跨学科融合的课程设计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强调知识的综合性与应用性。在小学劳动项目式学习中,应当将科学、艺术、数学等学科知识有机融入其中,实现跨学科的深度融合。例如,阳光小学的“太空蔬菜种植园”项目,便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融合案例。在这个项目中,学生们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计算种子的间距,利用科学方法监测土壤的酸碱度,还要通过艺术设计来制作种植标识牌。这种跨学科的课程设计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还全面培育了他们的综合素养,使他们在劳动实践中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通过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模式,学生们能够在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和实践中,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个性化教学的分层策略
针对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劳动项目式学习需要采用分层教学策略,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例如,行知小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劳动日”、“劳动周”、“实践节”等一系列活动:低年级学生主要以日常清洁为主,中年级学生则增加了手工制作的环节,而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去。此外,学校还通过推行“小先生”制度,鼓励学生之间互教互学,使得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进步和成长。这种分层教学策略,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学生们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逐步提升劳动技能,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四、小学劳动教育的挑战
(一)挑战一:教师专业能力的不足
当前,部分小学教师在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与具体实施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导致项目式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未能深入挖掘其教育价值。具体表现为教师在劳动教育理念的理解上不够深入,教学方法的运用较为单一,实践活动的组织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难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和潜能。针对这一挑战,对策主要包括:首先,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邀请劳动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专题工作坊,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其次,建立校际间的教研共同体,促进各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优质的劳动教育资源,共同探讨和解决教学中的难题,形成合力,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二)挑战二:家校社协同的机制障碍
在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学校热、家庭冷、社会缺位”的现象。学校虽然积极推动劳动教育,但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度不高,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具体表现为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支持和配合;社会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和利用,缺乏系统的支持和保障机制。针对这一挑战,对策主要包括:首先,完善家校沟通平台,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定期举办家长讲座和亲子劳动实践活动,提升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和参与度,增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协同效应;其次,与社会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方在劳动教育中的职责和分工,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全方位的劳动教育支持体系,确保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
(三)挑战三: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欠缺
传统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过于注重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变化,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劳动素养。具体表现为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方式僵化,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难以有效激励学生的发展。针对这一挑战,对策主要包括:首先,构建“劳动 - 学习 - 评价”一致性的评价体系,全面记录学生在劳动态度、技能掌握、创新表现等多个维度的表现,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真正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结合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真正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小学劳动项目式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通过创设真实情境驱动学习、促进家校社协同合作、实现跨学科深度融合以及推行个性化教学策略,项目式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深入探索:如何有效运用数字技术优化劳动教育的过程,提升教学效果;如何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劳动教育的持续发展和长效运行。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以陶行知思想为引领,构建更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模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欣 . 基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小学数学 AI 劳动教育项目式学习模式构建 [J]. 生活教育 ,2025,(24):55-57.
[2] 金秋, 姜凡. 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教育思想对小学劳动教育的启示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5(7):42-44.
[3] 陆燕 . 践行陶行知 " 生活教育 " 思想 , 开发 " 融合式 " 劳动教育课程 [J]. 陶行知学刊 ,2024(3):100-102.
[4] 黄舒婷 .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视角下的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研究 [D]. 浙江 : 杭州师范大学 ,2021.
[5] 何德平 .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实践 [J]. 生 活 教 育 ,2023(16):18-22.DOI:10.3969/j.issn.1673-3002.shhjy202316005.
[6] 张诗淼 .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及对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启示 [D]. 渤海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