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小规模学校诊断性补救教学探究

作者

李延莉

静宁县仁大镇中心小学 743411

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与人口结构变化,农村小规模学校数量不断增加,这类学校因学生人数少、班级规模小等特点面临着独特教育挑战,诊断性补救教学作为一种针对性教学方式,通过诊断学生学习问题并实施精准补救,对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价值。旨在深入分析农村小规模学校诊断性补救教学现状与问题,探索适合其特点教学策略与保障措施,为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实践参考,从而推动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

一、审视困境,把握问题:农村小规模学校诊断性补救教学现状

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诊断性补救教学面临师资力量薄弱困境,多数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编制少,一人常常身兼多门学科教学任务工作负担重,难以投入充足时间与精力开展诊断性补救教学。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老化,新鲜血液补充不足创新意识与活力缺乏,教师流动性大优秀人才流失严重,队伍稳定性差难以形成持续有效教学模式。学科结构失衡部分学科如音乐、美术、英语等专业教师缺乏,影响全面诊断与补救实施,教师专业能力不足问题突出,多数教师缺乏系统诊断性补救教学理论培训与实践指导,对学习诊断技术、评估工具、补救策略等专业知识了解有限。

农村小规模学校诊断性补救教学实施面临诸多客观条件制约,教学资源匮乏问题严重教学设备陈旧,教学材料不足诊断工具缺乏,难以支撑多样化诊断与补救活动开展,教学环境局限教室空间有限,功能区划分不明确难以创设适合个别化、小组化补救教学环境。信息化基础薄弱网络条件不完善,数字资源获取渠道有限,难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诊断与补救,课程资源不足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弱,难以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设计针对性补救课程。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同一班级内不同年级、不同水平学生并存,学习问题多样复杂增加诊断与补救难度,家庭支持不足农村家长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参与学校教育积极性不高家校协同补救效果有限。

二、优化方法,突破瓶颈:农村小规模学校诊断性补救教学策略

农村小规模学校应创新诊断方法,提升诊断精准性与有效性,建立多元诊断体系综合运用观察法、谈话法、作业分析法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实施分层诊断策略依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实际,确定核心知识点与关键能力进行有针对性诊断。利用混龄教学优势开展同伴互助诊断,让高年级学生协助低年级学生发现学习问题,创设真实情境诊断通过生活实践活动、综合性任务等方式,观察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发现潜在学习问题。构建动态诊断机制,通过日常教学中微诊断与阶段性系统诊断相结合及时发现学习问题变化,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记录学生学习轨迹与问题演变为持续诊断提供依据。

农村小规模学校应优化补救策略,提高补救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针对不同类型学习问题实施分类补救,如知识缺失型问题采用知识填补策略,能力不足型问题采用能力训练策略,方法不当型问题采用方法指导策略,情感障碍型问题采用心理疏导策略。推行个别化补救方案,根据诊断结果为每位学生制定具体目标、内容、方法、时间等要素补救计划,善用小规模学校班级人数少优势,开展一对一个别辅导精准解决学习难点。利用混龄教学特点组织大带小学习互助小组充分发挥同伴教育作用,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将抽象知识与农村生活实际结合,提高学习兴趣与理解水平,运用游戏化补救策略设计趣味性学习游戏使补救过程轻松愉快。实施项目式补救学习围绕综合性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在应用中巩固知识弥补不足,创新时间安排灵活利用课前、课间、课后时间,开展碎片化补救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三、整合资源,协同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诊断性补救教学保障

完善管理机制是推动诊断性补救教学有效实施重要保障,学校应将诊断性补救教学纳入整体教学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方案保障组织落实,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定期开展诊断性补救教学专题研讨,促进教师间经验分享与问题解决。完善教师培训机制通过校本培训、区域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诊断与补救专业能力,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突破唯分数论评价模式,建立关注学生进步、教师努力过程性评价机制激励师生积极性。实施弹性课程安排在保证正常教学前提下,设置补救教学专门时段确保补救工作系统开展,建立补救教学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补救教学教师给予政策支持与精神鼓励调动工作热情。构建校本资源开发机制,鼓励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开发适用教材、习题、活动设计等补救资源。

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协同推进机制是诊断性补救教学持续发展关键,加强校际联盟建设,通过区域内小规模学校联合教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破解单校资源不足困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克服地理空间限制实现优质资源远程共享,积极对接城镇优质学校开展校际结对帮扶,引入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提升补救教学水平,强化家校协同通过家长学校、家访、家长会等形式,提升家长教育观念指导家长配合学校开展家庭补救。挖掘社区资源邀请退休教师、能工巧匠等社区人才参与补救教学拓展教育力量,利用乡村振兴契机争取相关部门支持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增加教学设备投入为补救教学提供物质保障。对接高校资源邀请教育专家指导诊断性补救教学实践提供专业支持。

结论

农村小规模学校诊断性补救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诊断方法、补救策略、保障机制等多方面综合推进,通过分析农村小规模学校诊断性补救教学现状与困境,提出了优化诊断方法、创新补救策略、完善管理机制、整合多方资源等对策建议。深入探索适合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农村小规模学校诊断性补救教学模式,开发更加本土化、实用性诊断工具与补救资源,促进诊断性补救教学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为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公平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徐梦月 . 农村小学小规模学校个性化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J]. 学周刊 , 2022(17).

[2] 裴引川 . 试析农村小学小规模班级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J]. 天天爱科学 ( 教学研究 ), 2020(1):151-151.

[3] 刘祯 . 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策略研究 [J]. 电脑乐园 , 2021(011):000.

平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课题《农村小规模学校诊断性补救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号:PL[2024]LXH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