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赋能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

作者

郑香琴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高级中学 213000

一、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抽象,学生理解困难

高中物理涉及大量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如电场、磁场、量子力学等。这些内容难以通过传统的语言描述和板书呈现,学生缺乏直观感受,导致理解困难。例如,在讲解电场线的概念时,学生很难仅凭教师的描述想象出电场线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进而影响对电场性质的理解。

(二)实验教学受限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部分实验由于设备条件、安全因素等限制,难以在课堂上实际开展。例如,一些微观物理实验,如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无法通过常规实验仪器直观展示,学生只能通过文字和图片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缺乏亲身体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二、信息技术赋能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呈现抽象知识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元素有机结合,将抽象的物理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教师可以运用动画软件制作物理模型和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在讲解“分子的热运动” 时,通过动画模拟分子无规则运动的过程,让学生直观看到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状态,从而深刻理解温度与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关系。

(二)借助虚拟仿真实验,拓展实验教学

虚拟仿真实验能够模拟各种物理实验场景,解决因实验条件限制无法开展的实验教学问题。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实验探究能力。例如,利用虚拟仿真软件开展 “核反应” 实验,学生可以模拟不同核反应的过程,观察粒子的运动和能量变化,了解核反应的原理。同时,虚拟仿真实验还可以让学生反复进行实验操作,避免因操作失误导致的实验失败和安全风险,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实验技能和方法。

(三)运用在线教学平台,实现个性化学习

在线教学平台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强大的互动功能,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发布预习资料、课后作业、拓展学习资源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需求进行自主学习。例如,教师在平台上发布物理知识点的微课视频,学生可以随时观看,反复学习。同时,在线教学平台还支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可以在平台上提问、讨论,教师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四)结合智能教学工具,提升课堂互动效果

智能教学工具如智能白板、答题器等能够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利用智能白板展示教学内容,进行批注、标注、演示等操作,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录。同时,通过答题器开展课堂实时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节奏。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使用答题器进行作答,系统能够快速统计答题结果,教师根据结果进行针对性讲解,提高教学效率。此外,智能教学工具还可以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信息技术赋能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 “电磁感应” 这一章节的教学中,由于电磁感应现象较为抽象,学生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和方向判断理解困难,传统教学方式效果不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决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二)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教师在在线教学平台上发布 “电磁感应” 的预习资料,包括微课视频、相关实验演示视频、预习测试题等。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了解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完成预习测试题并提交,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堂教学

情境导入: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电磁感应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如发电机、变压器的工作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理。

知识讲解:运用动画软件演示电磁感应现象的微观过程,如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电子的受力和移动情况,帮助学生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同时,通过智能白板展示楞次定律的内容和应用实例,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

实验探究:借助虚拟仿真实验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实验。学生可以自主改变实验条件,如磁场强度、导体运动速度和方向等,观察感应电流的变化情况,总结感应电流的产生规律。

课堂互动:利用答题器开展课堂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根据测验结果进行针对性讲解和答疑。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电磁感应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课后巩固:教师在在线教学平台上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基础练习题、拓展探究题等。学生完成作业后提交,教师及时批改并反馈。此外,教师还在平台上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源,如科普文章、学术视频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面。

(三)教学效果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学生对 “电磁感应” 这一章节的知识理解更加深刻,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在课堂测验和课后作业中,学生的答题正确率显著提升,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和方向判断等难点问题的掌握情况良好。同时,学生在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四、结论与展望

尽管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和适用性需要进一步优化等。未来,应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加大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力度,建设高质量、符合教学需求的物理教学资源库;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耿俊杰 . 信息技术赋能高中物理教学的策略 [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2025(S1).

[2] 陶科 卢尚明 刘彩霞 . 数智赋能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深度学习实践研究 [J].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