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古诗美育教学的实施路径与评价研究
李玉洁
江苏省南京市广益小学
引言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培养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语言艺术、审美情趣与文化精神的多重价值。小学阶段是审美意识与文化认同形成的关键期,古诗教学不仅是语言训练的载体,更是美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古诗教学仍存在重知识记忆、轻审美体验,重文本解读、轻文化浸润等问题。本文基于核心素养要求,探索小学古诗美育教学的实施路径与评价策略,以期通过古诗教学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文化理解与创新思维的协同发展。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古诗美育教学的价值定位
(一)语言建构与审美表达的融合
古诗以凝练的语言、和谐的韵律与丰富的意象构建审美空间。例如《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通过“斜”“生”等动词的精准运用,勾勒出动态画面,学生在诵读中可感知语言的节奏美与画面感。这种语言训练与审美体验的结合,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与表达能力。
(二)文化传承与审美创造的内化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库,其意象、典故与精神内涵承载着民族价值观。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象,既体现重阳节的民俗文化,又传递思乡之情。教师通过解读意象背后的文化逻辑,可引导学生理解“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并激发其创造性转化能力。例如,学生可结合现代生活,创作以“中秋团圆”为主题的古诗,实现文化传承与审美创新的统一。
(三)思维发展与审美判断的提升
古诗的留白艺术与多义性为思维训练提供空间。如《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视角转换,启发学生从多维度观察问题;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哲理,则引导其反思认知局限。教师可通过对比阅读、情境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审美判断力。例如,对比《春晓》与《乡村四月》对春天的描写,学生可分析不同诗人对自然美的感知差异,深化对审美多样性的理解。
二、小学古诗美育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情境创设:激活审美感知
1. 多媒体辅助的沉浸式体验:利用图片、音乐与视频还原古诗场景。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播放庐山瀑布的实景视频,配合激昂的古典音乐,让学生直观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教师可引导学生描述画面细节,如“紫色的烟雾”“银色的瀑布”,强化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体验。
2. 角色扮演的共情式理解:通过情境模拟深化情感体验。如教学《赠汪伦》时,模拟送别场景:学生分组扮演李白与汪伦,一人吟诵诗句,另一人以动作表达不舍(如挥手、递酒)。教师可提问:“如果你是李白,看到汪伦踏歌而来,会想些什么?”通过角色代入,学生能更深刻体会友情的美好。
(二)诵读体悟:深化审美表达
1. 分层诵读的韵律感知:根据古诗节奏设计诵读方案。如《绝句》为七言绝句,可按“二二三”节奏划分:“两个 / 黄鹂 / 鸣翠柳,一行 / 白鹭 / 上青天”。教师先示范平仄变化(如“鸣”为平声,读得悠长;“上”为仄声,读得短促),再引导学生模仿,体会音韵的抑扬顿挫。
2. 创意诵读的个性化表达: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理解创新诵读形式。如教学《敕勒歌》时,学生可用蒙古族长调的唱腔演绎“天苍苍,野茫茫”,或加入打击乐器模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节奏。这种跨艺术形式的融合,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三)跨学科整合:拓展审美视野
1. 古诗与美术的融合:以画解诗,以诗促画。如教学《江雪》时,学生先用水墨画表现“孤舟蓑笠翁”的孤寂意境,再为画作题诗并解释创作思路。教师可点评画面构图(如留白处理)与诗句情感的契合度,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关系。
2. 古诗与科学的关联:挖掘古诗中的自然现象与科学原理。如《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述了春雨的渗透作用,教师可结合气象知识解释降水条件,并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季节的雨(如夏雨的猛烈、秋雨的绵长),体会诗人对自然规律的细腻感知。
三、小学古诗美育教学的评价体系构建
(一)过程性评价:关注审美体验的动态生成
1. 课堂观察记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诵读、讨论与创作中的表现,记录其审美反应。例如,学生在诵读《静夜思》时,若能通过语调变化表现“举头望月”的思念与“低头思乡”的惆怅,可评为“情感表达丰富”。
2. 学习档案袋:收集学生的古诗作品(如绘画、改写诗、诵读录音)与反思日记,呈现其审美能力的发展轨迹。例如,学生初学《悯农》时仅能复述诗意,后期能结合生活实际创作《节约粮食歌》,体现从理解到创新的审美进阶。
(二)表现性评价:检验审美能力的综合应用
1. 古诗朗诵比赛:设定评分标准(如语音准确度、情感表达、舞台表现),评选“最佳朗诵者”。例如,学生朗诵《登鹳雀楼》时,若能通过手势(如远眺动作)与眼神(如凝视远方)增强表现力,可获得“肢体语言生动”的加分。
2. 古诗创意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古诗改编为短剧、绘本或音乐剧。例如,将《村居》改编为纸偶剧,通过操作纸偶表现“儿童散学归来早”的活泼场景,教师从创意性、合作度与文化准确性三方面评分。
(三)终结性评价:衡量审美素养的达成水平
1. 纸笔测试:设计开放性试题,考察学生对古诗的审美理解。例如,分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意境,学生需从画面描述、情感推断与文化联想三方面作答,评分标准包括“意象识别准确”“情感分析深入”“文化关联合理”。
2. 综合素养评估:结合学生日常表现与测试成绩,给出等级评价(如优秀、良好、合格)。例如,某学生在诵读比赛中获一等奖,且能准确分析古诗的修辞手法与文化内涵,可评为“审美素养优秀”。
结束语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古诗美育教学,需以审美感知为起点,以审美表达为路径,以审美创造为目标。通过情境创设、诵读体悟与跨学科整合的实施策略,可激活学生的审美潜能;而过程性、表现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则能全面反映其审美素养的发展水平。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古诗美育与人工智能、社会实践的融合模式,为传统文化传承与美育创新提供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 陈琴, 刘良愿.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分析[J].基础教育论坛 ,2025,(15):63-65.
[2] 江智湘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探索与反思—以古诗情境教学为例 [J]. 名师在线 ,2024,(23):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