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试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文化的发展方向

作者

田一芳

中共阳谷县委党校

引言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让文化资源配置从政府单一投入转向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结合,群众文化需求也从有得看有得玩转向看得好玩得爽,呈现个性化品质化体验化特点。群众文化作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始终与社会经济形态紧密关联,此时探索其发展方向,既能提升服务质量,更能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一、以需求精准对接为核心,重构群众文化的供给逻辑

实现需求精准对接,需建立常态化的群众文化需求调研机制。传统问卷调查覆盖范围有限且反馈滞后,需结合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收集需求信息。在社区建立的文化需求议事厅,每月组织居民代表、文化骨干开展座谈,直接听取群众对文化活动类型、内容、时间、形式的建议;地方文化 APP 或微信公众号设置的需求留言板,让群众可随时提交自己感兴趣的文化活动想法。对收集到的需求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后,建立群众文化需求数据库,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群体的需求差异,比如年轻人更倾向于体验式、互动式的文化活动,老年人则偏好传统戏曲、书法绘画等静态文化活动。

在精准把握需求的基础上,需创新群众文化的供给形式与内容。以需求数据库为依据设计差异化的文化活动方案,针对年轻父母群体的亲子文化需求开展的亲子文化研学活动,结合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家长与孩子一起参观博物馆、走访历史建筑,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本地历史,同时设置亲子互动任务如共同完成一幅历史场景绘画、录制一段家乡文化介绍视频,让文化活动兼具教育性与趣味性;针对老年人的文化需求开设的银发文化课堂,邀请本地书法、绘画、戏曲领域的爱好者担任老师,每周开展一次教学活动,同时组织的银发文化展展示老年人的书法绘画作品、戏曲表演视频,让老年人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

二、以产业协同融合为路径,增强群众文化的发展动力

将群众文化活动作为文化产业的源头活水,挖掘群众文化中的优质内容转化为文化产品。许多地区的群众都有自编自演民间小戏、创作民间故事的传统,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对这些民间文化内容进行整理、改编,将其打造为小型话剧、动画短片或有声故事,通过文化企业的渠道进行推广。以某县为例,当地群众创作的民间故事山里的红柿子讲述了村民互帮互助采摘柿子的温情故事,文化部门与本地影视公司合作将其改编为 15 分钟的动画短片,在视频平台播放后获得 millions 次点击,随后开发的红柿子主题文创产品如书签、笔记本、玩偶等,由参与故事创作的群众担任文化代言人进行推广,既提升了群众文化的影响力,又为群众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同时带动了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借助文化产业的资源与渠道丰富群众文化的供给。文化企业拥有专业的策划、运营、传播能力,与政府合作共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可提升活动质量与覆盖面。与本地文旅企业合作开展的文化旅游体验季活动,将群众文化活动与旅游线路结合设计的跟着非遗去旅行主题旅游产品,组织游客走进社区、乡村观看群众非遗传承人表演剪纸、刺绣,参与非遗手工制作活动,同时购买群众制作的非遗文创产品[1]。

三、以科技深度赋能为手段,创新群众文化的呈现与传播方式

在文化活动呈现形式上,可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社区文化活动室设置的 VR 文化展厅,让群众佩戴 VR 设备即可走进故宫、敦煌莫高窟等远方的文化场所,近距离欣赏文物细节,甚至参与虚拟的文物修复体验;传统节日期间开展的 AR 节日互动活动,群众用手机扫描特定图案就能在屏幕上看到虚拟的舞龙、舞狮动画,还能与虚拟形象合影分享到社交平台,增加节日文化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在文化传播渠道上,可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大群众文化的影响力。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社交平台等新媒体渠道传播群众文化内容,组织群众文化骨干开展的文化主播培训,教他们学习短视频拍摄、剪辑、直播技巧,鼓励他们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设账号定期发布群众文化活动的视频,如社区广场舞比赛花絮、乡村民间戏曲表演、家庭手工制作教程等;开展的群众文化直播周活动邀请群众文化达人进行直播,比如直播书法创作过程、讲解传统节气文化知识[2]。

结束语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事业的根本方向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根本任务则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相关人员需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让群众文化显示出特殊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金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群众文化工作研究[J].大众文艺,2018(1):14.

[2] 曾丽君 . 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措施思考 [J].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7):26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