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理念下高中课堂问题链设计驱动深度学习实践研究
熊峰
重庆八中宏帆中学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生本理念与深度学习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生本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度学习则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迁移应用与创新创造,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核心素养。
一、情境为基:搭建问题链与生活的桥梁
生本理念提出教学需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并解决问题。在高中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链时,以情境为基础搭建其与生活的连接桥梁,有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体会知识的实用性和内在价值。情境的创设应当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比如,教师可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植物向光生长现象(向光性)”、“运动后呼吸和心跳的变化”等,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科学原理。针对“植物向光生长现象(向光性)”,教师可以提出疑问:为什么植物会朝着有光的方向生长,这一过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在什么条件下植物向光生长的表现会更明显。这些疑问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关联,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教师随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数据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比如光照强度、光照时间等。以高中生物知识来解释,植物具有向光性是因为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向光生长,这一过程涉及生物学科中植物激素调节等知识。整个过程中问题链的设计呈现逐步递进的特征,从生活现象起步,慢慢引导学生探索科学本质,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吸收知识,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有效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卷入度,同时避免了单调的理论灌输,驱动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发现规律。这个案例展示了情境桥梁的实际作用,它不仅是连接抽象概念与现实世界的纽带,还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催化剂。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的探究活动,逐渐建立起对科学原理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思维为核:构建问题链的逻辑阶梯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式在于课堂中问题链的运用。深度学习的核心关注点在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围绕思维核心构建逻辑阶梯式的问题链,能够有效推动学生思考的深化,实现从较低层次思维向更高层次的跨越。问题链的构建过程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从简单的事物过渡到复杂的情形,从具体可感的对象上升到抽象的概念,从感性的体会发展到理性的认知。以高中生物中“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这一知识点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购物决策为例来构建问题链,教师提问行为是组织问题链的关键。教师最初提出的问题可能聚焦于基础性内容,例如,“在购物时,我们通常会考虑哪些基本因素?”或者“不同商品的价格差异受哪些因素影响?”。这类基础性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和巩固已有的生活认知基础,为后续分析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撑。随后,教师的提问可以转向更具分析性的层面,像“如何根据商品的质量和价格来判断其性价比?”以及“商品的性价比与我们的购买决策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推理活动,这类提问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逐步形成。对应到生物知识,教师可提问“细胞吸收物质时,会考虑哪些因素?不同物质进入细胞的难易程度受什么影响?
如何根据物质浓度和细胞需求判断物质进入细胞的效率?物质进入细胞的效率与细胞的生命活动有什么关系?”教师进一步提出的问题可以更加强调知识的整合与实际应用,诸如“如何结合个人需求和预算来做出最优的购物决策?”或者具体案例“如何在有限的预算内为一次聚会采购食材?”等问题,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分析方法综合运用起来,其目标在于提升学生处理现实生活复杂问题的实际能力。对应到生物知识,教师可提问“如何结合细胞的生理需求和环境条件,让细胞高效地吸收所需物质?”“在细胞培养实验中,如何根据细胞生长的不同阶段,为其提供合适的营养物质?”最后,教师有可能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例如,“你能设计一个购物决策模型来帮助家庭制定更合理的月度消费计划吗?”这种提问意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其尝试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锻炼相应的能力。对应到生物知识,教师可提问“你能设计一个细胞物质运输模型,来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理解细胞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物质交换情况吗?”问题链的设计本质上是为学生搭建思维进阶的阶梯。
三、评价为翼:助力问题链的持续优化
教学环节的评价功能提供关键反馈,助力学习状态认知与教学决策调整。高中课堂“问题链”设计的持续精进,可借助评价机制支撑。该机制需覆盖“问题链”构建与实施全程。设计启动前,建议教师采用“问卷调查”或“课堂观察”手段。学生学习基础、兴趣偏好、认知能力通过此类活动得以掌握,为后续“问题链”规划提供必要参照。举例来说,“问卷调查”能揭示特定知识点的学生掌握水平及学习期待,依据这些反馈形成的“问题链”更贴近实际学情。实施过程中,教师注意力应聚焦学习进程本身。学生学习状况需被持续关注,适时反馈与必要引导不可或缺。了解途径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及“作业批改”。学生遇到的障碍或理解难点一经发现,教学策略需迅速响应。发现学生在特定问题解决中受阻,给予恰当提示或方向引导成为必要,此举旨在协助学生突破瓶颈,维持深度思考状态。实施结束阶段,总结性评价工作应当展开,对学生学习产出进行整体衡量。“考试”、“项目作业”、“作品展示”等方法可应用于此,用以判断知识内化程度与能力发展水平。同时,推动学生参与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同样重要。这促使学生审视自身学习轨迹,识别优势与短板,自主管理学习进程及提升自学能力的习惯由此养成。评价在此过程中扮演支撑角色。
综上所述,生本理念下高中课堂问题链设计驱动深度学习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实践研究。通过以情境为基搭建问题链与生活的桥梁、以思维为核构建问题链的逻辑阶梯、以评价为翼助力问题链的持续优化等对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清华. 高中课堂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 传奇. 传记文学选刊 ( 教学研究 ), 2013,(01):56.
[2] 牛永芳. 高中课堂“问题导学法”实践初探[J]. 现代交际,2010,(04):160.
[3] 陈进兴 . 高中课堂问题观察及建议 [J]. 基础教育课程 , 2007,(08):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