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视域下课堂提问有效性提升研究
李会芳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雁门小学校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的适应终身发展需求的综合能力,涵盖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等要素。课堂提问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桥梁,更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载体。
1 精准定位:紧扣核心素养设计问题
课堂提问效果好坏,首先看问题能否扣紧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设计问题不该为了提问而提问,数学本质和学生认知特点才是关键。要把“核心素养”变成具体可操作的问题目标。加减法运算教学就是个例子。只盯着计算结果,提问可能就变成 **3+5 等于几”。这种问题只能检查学生是否记住,对“数感”和“逻辑推理”帮助很小。换个角度看问题,基于“核心素养”,可以问:“为什么 3+5 的结果和 5+3 一样?你能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释吗?”学生被引导着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内在道理,他们通过生活实际建立数和现实的联系,这样做既培养“数感”,也能练习逻辑表达。几何教学也有类似情况。直接问“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是什么”,学生可能背出答案就算完。换个问法试试:“如果用铁丝围一个长方形,铁丝长度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你能用画图或举例的方式说明吗?”学生得动手操作,动脑想象,他们才能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是什么,空间观念就这样发展起来了。
2 分层递进:构建阶梯式提问体系
认知差异客观存在于学生群体,课堂提问设计应回应这种层次性需求。阶梯式体系被证明有效,其核心在于“搭梯子”策略,将复杂问题分解为逻辑关联的子问题序列,引导不同基础的学生逐步突破认知难点。直接提问“为什么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可能导致理解障碍,因其抽象程度过高。分解操作可行:起始于“把一张纸平均分成 2 份,取 1份是 1/2;如果平均分成 4 份,取 2 份是多少?与 1/2 相比,大小变了吗?”这类问题利用直观操作,建立分数与图形的对应,初步感知大小不变的客观现象。随后转向“观察 1/2 和 2/4,分子和分母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继续分下去,比如分成 8 份取 4 份,分子分母又该怎么变?”,此步促使学生观察并尝试描述分子分母变化的特定规律。应用层面提问设计如“如果有一个分数 3/6,你能写出与它相等但分子是 1 的分数吗?你是怎么想的?”,要求逆向思考,巩固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深度。拓展性问题“为什么分母不能为 0 ?如果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一个相同的数,分数大小会变吗?为什么?”则引发质疑,推动对性质本质的反思。这种分层设计不仅降低了思维坡度,更在知识间建立起逻辑链条。“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路径同样体现该策略:先问“如果全是鸡,有多少只脚?比实际少了几只?为什么?”,创设具体情境;再问“每把一只鸡换成一只兔,脚的数量会怎么变?需要换几次才能补上少的脚?”,关注变化过程;最后提问“你能用算式表示这个过程吗?”,完成从具象操作到抽象表达的过渡。
3 互动反馈:优化提问后的引导策略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处理方式直接决定了提问所能达到的效果。良好的互动反馈机制能够提升学生参与度并推动其进行深层次思考。当学生表述不完整时,教师可以采取追问措施。学生提到“这个图形是长方形”之后,教师提出“你是怎么判断的?它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后续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从表面观察转向逻辑分析。错误在学生认知过程中具备独特价值,应当被视作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学生计算“ 25×4 ”得到“1000”的结果,教师此时询问“你是怎么想的?如果按你的方法, 25×40 会是多少?这与实际结果差了多少?为什么?”,这种方法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错误根源,避免简单否定,从而培养其自我修正能力。反馈行为还需致力于延伸思考的深度。面对“用 10 元钱买 3 元一支的笔,最多能买几支”的问题,学生给出“3 支”的答案,教师继而提出“剩下的 1 元还能买吗?为什么不能?如果钱更多,比如 100 元,你会怎么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这种连续的追问有助于学生从特定案例中提炼出“去尾法”的普遍应用策略,并审视其适用范围。情感层面的支持在反馈环节具有重要性。学生表现出犹豫或回答存在偏差时,教师使用“你的想法很有趣,能再详细说说吗?”或“虽然答案不完全正确,但你考虑到了 XX,这很棒!”等语言,能够创造无压力的语言情境。讨论“0 能不能做除数”时,学生坚持“可以”,教师首先认可其敢于质疑的态度,再借助实例“如果有 6 个苹果分给 0 个人,每人分几个?”揭示矛盾,最终使学生理解“0 做除数无意义”这一数学规则。积极的反馈实践增强了学生主动思考的意愿。
综上所述,精准定位问题设计,让提问紧扣数学本质与学生发展需求;分层递进提问体系,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思考中成长;优化互动反馈策略,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的乐园。当提问不再是为了“得到答案”,而是为了“激发思考”;当教师不再满足于“学生听懂”,而是追求“学生会问”,数学课堂才能真正焕发生机,核心素养的种子也将在一次次思维碰撞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 崔敏 .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大单元之课时教学探索 [J].新西部 , 2025,(08):177-180.
[2] 吕玉霞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 2025,(08):60-61.
[3] 张熙, 章光虎. 小学数学学习难点及其突破路径[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2025,38(04):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