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高年级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

李嘉瑜

广东省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第三小学

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思辨性阅读教学通过系统化、综合性的任务设计,能够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和思维边界,培养学生慎思明辨、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一、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育人价值

(一)以学生为主体,锤炼思维品质

阅读理解力作为考核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展现具有深远影响。与传统的阅读学习方式不同,思辨性阅读更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环环相扣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阅读文本中逐步提高自主思考的能力,综合运用质疑、对比、推理、归纳等思维方式,深入挖掘文本中的人物思维过程,感悟语言表达的思维魅力,总结文章内涵的思想价值。

(二)优化任务设计,提升阅读质量

“思辨性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落实,一方面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散思维,积极参与到课堂,另一方面促使教师深入研读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实际学情,结合教材大单元内容,不断优化教学任务群的设计,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在阅读时活跃思维,以多角度的逻辑思维进行思考,踊跃表达自我独特的想法见解,在思辨性交流与讨论中实现思维过程的进阶,从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二、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高年级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 鼓励多元质疑,激发思维碰撞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其思维的高度、深度还有待于引导者的驱动、点拨,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引者这一重要角色,更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质疑的思维品质,能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发表不同的想法。阅读文本时质疑角度是多样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疑问,更有深度的是要联系上下文,针对文本的重点内容或揭示作者思想感情、文本中心的重点语句,在形象特点、思想变化、生活启示等方面运用批判性思维,深入领会文本的主旨含义,形成个性化的感悟体验。

在《书戴嵩画牛》这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让学生过于关注“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句,理解牧童经常牧养牛,富有经验,所以赞同牧童认为戴嵩画两牛争斗时将牛尾画成翘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那牧童的说法是不是一定正确的呢?针对牧童所言,启发学生质疑,从新角度探究文本。实践出真知,只要看看实际的斗牛就会知道对与错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这种品质应用到实践中去的,通过让学生观察现实中大量的两牛争斗的照片、视频,在亲身观察中发现问题,深入探究,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观察时把注意力集中在牛尾巴上,结合个别照片有些学生会赞同牧童的说法,有些学生也会发现两牛相斗时尾巴也有垂下、摇摆等各种姿势,最后得出总结,通过大量观察可知牧童所言只是其中一种现象,大家不能以偏概全看待问题。

(二)学法迁移指导,拓展思维广度

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高年级思辨性阅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理性思考,分辨其人物思维的逻辑性,教师首先要巧妙地解析教材,以辩证法思维形态,对文本内容中不同人物的思维进行双向构建,借助清晰的逻辑关系脉络,帮助学生层层演绎逻辑内涵,从而提高思辨性阅读的逻辑能力。如五年级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教学中,我以遇到问题 - 陈列观点 - 对比关联 - 辨析情况 - 得出结论的辩证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破解卖盾与矛的楚人的思维漏洞。路人将楚人卖的盾与矛联系起来,抛出的问题让楚人无言以对,为何楚人不能回答,究其原因我们可将楚人售卖盾与矛的观点进行陈列出来,从“物莫能陷”与“物无不陷”的意思可提炼出楚人所言之物当然包括他所售卖的盾与矛,顺应他的思维,肯定盾的坚固,可得知“就算(什么事物都能刺破的)矛也刺不破他的盾”与之前所言矛“物无不陷”的特性相违背;同时肯定矛的锋利,可得知“就算(什么事物都刺不破的)盾也可以被矛刺破”与之前所言盾“物莫能陷”的特性又相对立,这就是楚人夸赞了盾的绝对坚固、矛的绝对锋利引发的思维悖论。为加强验证楚人矛盾的观点,接下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一场矛与盾的质量辨析大战,演绎出此战中盾与矛情况的多种可能性,将实战情况与楚人所言再次进行对比关联,找出其矛盾之处,辨析出实战情况,从而得出结论:它们不可同时存在。

(三)搭建思维支架,拨开抽象迷雾

高年级学生解读文本的思维水平受自身认知能力、一贯的阅读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其思维的差异性、不平衡性愈发显著。在思辨性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在为学生指明阅读思维的研究方向上多下功夫,鼓励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出知识要点的内在联系,建立科学的、直观的、系统的思维支架,并利用思维支架发散思维,更清晰、更有条理地理解文本深层内涵,感悟人物思维的综合过程。以《田忌赛马》思辨性阅读教学为例,笔者以“孙膑为何有充足的把握稳赢这场赛马”这个关键问题作为思维主干统领文本探究,引导学生化身小小思维达人,从多角度清晰地概括出田忌赛马的思维过程,将识人(分析人物关系、人物特点)、知马(观察马的脚力及等级)、观赛(思考比赛的规矩)、出策(分析获胜的策略)这四大板块的思维分支进行完善、延伸,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在“出策”这一重点板块的探究中,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绘制齐威王依次派出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后,孙膑如何打破常规,巧妙地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对阵图,学生以连线、表格等多种方式理清赛马的具体思路。随后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打乱齐威王出马的顺序,绘制出赛马对阵图的其他可能性,让学生化身孙膑,重新搭建新的思维支架,运用改变马的出场顺序策略帮助田忌赛马必胜,这需要学生在理解孙膑抽象思维策略的基础上,将三局两胜的获胜原则具体地运用到调整马出场顺序的动态战况中。

(四)拓展群文阅读,打破单一评价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全面发展,教师可根据教材节选的内容,积极整合课外密切关联的阅读素材,通过创设综合性的群文主题阅读活动,让学生主动研读更多优质的课外读物,学会在不同的故事情节中思考、研讨,打破刻板的人物评价,拓宽他们对文本中人物多元化形象的感悟,有理有据地表达个性化的看法、评价。《草船借箭》一文中,学生通过课文阅读,得出周瑜“阴险狡诈、心胸狭窄”的人物特点,那这种管中窥豹的评价方式是否会限制学生思辨力的判断,其实在《三国演义》整本书中,还有不少关于周瑜的故事,笔者以开展“周瑜故事大会”的综合阅读活动为契机,引导学生课后阅读《三国演义》或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收集关于周瑜的故事,如《火烧赤壁》《周瑜打黄盖》《赔了夫人又折兵》等故事,让学生自由选择“讲周瑜故事”、“演周瑜故事”、“悟周瑜故事”等多种阅读活动展现他们的阅读效果,通过不同学生讲、演、悟的多样化的表达过程,学生在不同故事中对周瑜有了更加饱满、全面的认识。

综上所述,教师应优化教学活动任务设计,以多元质疑、学法迁移、搭建支架、群文阅读等方式加以落实思辨性阅读活动的开展,聚焦思辨的生成过程,尊重个性理解,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深入解读文本,促使学生的思维进阶飞跃,让有效提升综合核心素养的思辨课堂遍地开花、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 李彩霞 . 小学高年级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J]. 学园 ,2022,15(36):19-21.

[2] 孙旭升 .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尝试 [J]. 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2(11):27-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