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承德避暑山庄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路径探索
朱凯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 河北承德 067000
一、承德避暑山庄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
1.1 文物保护现状
近年来,承德市对避暑山庄的文物保护工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在制度建设方面,建立了“多规合一”的文物保护制度体系,认真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长城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编制了《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物保护总体规划(2023-2040)》等政策文件,为文物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在实际保护工作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文物修复和维护。例如,普宁寺由于年代久远,幢杆石、钟鼓楼门券、御碑三通、建筑台基须弥座及各部分石构件等都需要进行本体保护修复。针对保护工作中的难点,如早年间修复材料生成的水锈结壳难以清理、长期香火造成的烟熏病害难以根除、早期水泥修补痕迹较难去除等问题,相关部门积极探索解决办法。同时,以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工作,在全国率先全面开展文物预防性保护,建立文物修复实验室,开展以文物建筑修复技术等为重点的 10 余项科研项目。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数码拍照等技术完成舍利塔相关石质构件信息采集及其现状评估,通过这些技术手段为文物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1.2 旅游开发现状
避暑山庄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不断推陈出新。除了传统的观光游览项目外,还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文创产品,如石狮子造型的文创棒棒糖、“金山亭”造型雪糕、“朕的园子——避暑山庄风光扑克牌”、永佑寺舍利塔造型矿泉水等。这些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不仅让游客把避暑山庄的文化记忆带回家,还催生出“潮玩”山庄的新方式。
在旅游活动策划方面,举办了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避暑山庄皇家园林马拉松、演唱会等,通过“景区+”模式叫响山庄品牌,打造皇家旅游全新IP。此外,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数字化旅游项目。完成了 17 处园中园遗址历史原貌复原研究成果数字化阶段性展示,推出元宇宙项目,打造虚拟避暑山庄重点景观 1:1 还原,给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游玩体验。同时,避暑山庄积极推动文物展示走出去,先后与故宫博物院、广州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等合作,通过联合办展,向更多人讲述避暑山庄内民族融合大事记等故事。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实现平衡的路径与策略
2.1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2.1.1 基于多学科视角编制规划
组织历史、文化、建筑、园林、生态、旅游等多学科专家团队,对避暑山庄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和评估。从不同学科角度分析避暑山庄的历史演变、文化内涵、建筑结构、生态环境以及旅游发展现状等方面的特点和问题,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例如,建筑专家对古建筑的结构稳定性进行评估,提出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避免对建筑结构造成破坏的建议;生态专家对景区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合理的游客容量;旅游专家根据市场需求和旅游发展趋势,规划旅游产品和线路,使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相协调。
2.1.2 明确保护与开发的目标和重点
在规划中,明确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长期和短期目标。文物保护方面,近期以抢救性保护为主,对濒危的文物和建筑进行紧急修复;中期注重预防性保护,改善文物保存环境,加强日常维护;远期实现可持续保护,确保文物的长久传承。旅游开发方面,近期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为主;中期逐步拓展旅游市场,提高旅游品牌知名度;远期实现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同时,确定保护与开发的重点区域和项目。对于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核心文物区域,如正宫、文津阁等,严格限制旅游开发活动,以保护为主;在缓冲区和拓展区,可以适度开展一些与文物保护相协调的旅游项目,如文化体验、科普教育等。
2.2 加强文物保护措施
2.2.1 提升文物保护技术水平
持续加大对文物保护技术研发的投入,引进和应用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和设备。在文物修复方面,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如利用 3D 打印技术复制缺失的文物构件,采用纳米材料进行文物表面保护等,提高文物修复的质量和效果。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文物保护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文物的保存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和文物本体的状况(如建筑结构的变形、文物表面的病害发展等),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2.2.2 强化文物保护人才培养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设文物保护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定期组织现有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业务能力。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如鼓励企业和个人设立文物保护基金,开展文物保护志愿服务等,建立一支多元化、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人才队伍。
2.3 优化旅游开发模式
2.3.1 发展可持续旅游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减少对文物和环境造成较大压力的传统观光旅游产品比重,增加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研学旅游等可持续旅游产品的开发。例如,开发以避暑山庄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研学课程,让游客在学习中感受文化魅力,减少对文物的直接接触和干扰;推出生态旅游线路,引导游客欣赏避暑山庄的自然景观,增强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同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化改造,如采用环保材料建设游客步道、停车场等,减少旅游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3.2 推进智慧旅游建设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避暑山庄智慧旅游建设。通过开发智能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游览路线推荐、景点讲解等服务,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同时避免游客在景区内的盲目流动和聚集,减轻对文物的压力。建设旅游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游客流量、游客行为等信息,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合理调控游客流量,优化旅游服务资源配置,实现旅游开发的精细化管理。
2.4 加强游客管理与教育
2.4.1 合理控制游客流量
根据避暑山庄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文物保护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游客容量。通过门票预订、分时段参观、游客流量监测与预警等手段,对游客数量进行有效控制。例如,利用互联网平台开通门票预订系统,游客提前预订参观时间,景区根据预订情况合理安排游客入园,避免游客过度集中。同时,在景区内设置游客流量监测点,当游客数量接近或达到最大承载量时,及时启动预警机制,采取限流措施,如暂停游客入园、引导游客前往其他区域等,确保文物和游客的安全。
2.4.2 加强游客文明教育
在景区入口、游客服务中心、景点等显著位置,通过设置宣传展板、播放宣传片、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向游客普及避暑山庄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物保护知识和参观注意事项,提高游客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文明素质。在景区内安排专业导游或志愿者,对游客进行文明参观引导,及时制止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如触摸文物、刻画墙壁、乱丢垃圾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文明旅游评选活动等方式,鼓励游客文明参观,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
2.5 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
2.5.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进一步完善与避暑山庄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文物保护的标准、旅游开发的规范以及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等,使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工作有法可依。例如,制定专门的避暑山庄保护条例,对文物的修缮、利用、管理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出台旅游开发项目审批管理办法,规范旅游项目的立项、规划、建设等环节,确保旅游开发活动符合文物保护要求。
2.5.2 强化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联合监管机制,加强文物、旅游、环保、公安等多部门之间的协作与沟通,形成监管合力。加大对避暑山庄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的日常监管力度,定期开展巡查和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行为。同时,建立公众监督机制,鼓励游客和社会公众对破坏文物、违规旅游开发等行为进行举报,对举报属实的给予奖励,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局面。
三、结论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承德避暑山庄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强文物保护措施、优化旅游开发模式、加强游客管理与教育以及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等一系列平衡路径与策略的实施,能够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使避暑山庄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得到妥善保护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旅游价值,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保护与开发策略,确保避暑山庄的可持续发展,让这颗历史文化明珠永远闪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