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建设拆除后建筑材料的合理处置与再利用研究
崔斌
淄博市临淄区人民政府闻韶街道办事处 255499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违法建设拆除产生的大量建筑材料若处置不当,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引发环境问题。本文系统分析违法建设拆除后建筑材料处置与再利用的现状、问题,探讨合理的处置与再利用途径及技术,提出保障措施,旨在推动建筑材料的高效循环利用,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违法建设;建筑材料;处置;再利用
一、引言
在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违法建设问题日益突出。为维护城市规划秩序、保障公共安全,各地大力开展违法建设拆除工作。然而,拆除违法建设产生的大量建筑材料,如混凝土、砖块、钢材、木材等,若不能得到合理处置与再利用,将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一方面,大量建筑材料被随意堆放或填埋,占用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建筑材料的大量废弃,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因此,研究违法建设拆除后建筑材料的合理处置与再利用,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降低城市建设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违法建设拆除后建筑材料处置与再利用现状及问题
(一)处置与再利用现状
目前,部分地区对违法建设拆除后的建筑材料已开始尝试进行处置与再利用。在一些城市,少量的钢材、木材等可回收材料会被回收企业收购,进行简单加工后重新投入市场;部分砖块、混凝土块等被用于铺设临时道路或填埋低洼场地。但总体而言,违法建设拆除后建筑材料的再利用率较低,大部分建筑材料仍以露天堆放、简易填埋等粗放方式处理。
(二)存在的问题
缺乏统一规划与管理:各地在违法建设拆除后建筑材料处置方面,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机制。不同区域之间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处置标准和流程,导致建筑材料处置混乱,再利用效率低下。
技术水平有限:建筑材料再利用技术相对落后,多数地区缺乏先进的加工处理设备和工艺。对于混凝土、砖块等材料,难以进行高效的破碎、筛选和再生处理;对于一些复合材料,更是缺乏有效的分离和再利用技术,限制了建筑材料的再利用范围和程度。
公众认知不足:社会公众对违法建设拆除后建筑材料再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部分人认为这些材料属于 “废弃物”,没有再利用价值,导致建筑材料再利用难以得到广泛支持和参与。
经济效益不明显:由于再利用技术成本高、市场需求不稳定等因素,违法建设拆除后建筑材料再利用的经济效益不显著。企业参与再利用的积极性不高,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和技术研发动力,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再利用体系。
三、违法建设拆除后建筑材料合理处置与再利用途径及技术
(一)合理处置途径
分类收集与运输:在违法建设拆除现场,对建筑材料进行分类收集,按照混凝土、砖块、钢材、木材、玻璃等不同类别进行堆放。采用专业的运输车辆和设备,确保建筑材料在运输过程中不散落、不污染环境,安全运送到指定的处理场所。
规范存储与管理:建立专门的建筑材料存储场地,对分类收集后的材料进行规范存储。根据材料的特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防止材料受潮、生锈、腐烂等,保证材料在后续再利用过程中的质量。
(二)再利用技术
混凝土再生利用技术:通过破碎、筛分、清洗等工艺,将拆除后的混凝土块加工成再生骨料。再生骨料可用于制备再生混凝土,应用于道路基层、非承重结构构件等,实现混凝土的循环利用。此外,还可将再生混凝土制成透水砖、护坡砖等新型建材产品。
钢材和木材的回收与加工:对拆除后的钢材进行分类、切割、除锈等处理,根据钢材的规格和质量,重新加工成各种建筑用钢材制品。木材经过干燥、防腐、防虫等处理后,可用于制作家具、装饰板材等,或作为生物质燃料使用。
砖块的再利用:将拆除的砖块进行筛选,质量较好的砖块可直接用于砌筑一些临时性建筑或用于庭院铺设;对于破损的砖块,可破碎后作为道路基层材料或用于制作再生砖。
复合材料的分离与再利用:对于一些含有多种材料的复合建筑构件,如保温墙板、装饰板材等,研发高效的分离技术,将不同材料分离出来,分别进行再利用,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四、违法建设拆除后建筑材料合理处置与再利用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支持与法规完善
政府应构建全方位政策扶持体系,除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外,设立专项引导基金,对建筑材料再利用项目给予低息贷款、设备购置补贴,对采用先进环保技术的企业提供额外奖励。完善《建筑垃圾管理条例》等法规,细化建筑材料分类处置标准,明确建设单位、拆除企业、回收企业等主体在材料回收、运输、处理各环节的责任。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利用智能监控设备实时监管违法丢弃、填埋行为,将处罚力度与违法规模挂钩,严重者纳入企业信用黑名单,形成强有力的法律震慑。
(二)技术研发与推广
构建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机制,政府联合科研机构设立重点实验室,聚焦混凝土再生骨料强化、复合材料高效分离等关键技术攻关。研发模块化、智能化拆解设备,降低处理成本。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技术推广平台,通过技术成果交易会、云课堂等形式,加速新技术落地。建立从业人员资质认证体系,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与技能竞赛,培养掌握新型设备操作、工艺优化的专业人才,推动行业技术标准化发展。
(三)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打造立体化宣传矩阵,电视媒体制作专题纪录片展现材料再利用价值,网络平台开发互动 H5 科普小游戏,社区设置沉浸式环保体验展厅。开展 “绿色建材进万家” 主题活动,组织居民参观再生建材生产工厂,发放宣传手册与环保购物袋。建立公众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市民通过手机 APP 实时反馈违规处置线索,对积极参与社区材料分类回收的家庭给予积分兑换奖励,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产业培育与市场培育
政府编制建筑材料再利用产业发展规划,划定产业园区,提供土地、税收优惠吸引企业集聚。推动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共享技术与市场资源。制定再生建材产品质量认证标准,建立产品溯源体系,通过政府采购优先使用、大型项目示范应用等方式提高市场认可度。完善价格补贴机制,根据再生建材与原生建材的成本差价动态调整补贴额度,同时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以次充好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五、结论
违法建设拆除后建筑材料的合理处置与再利用,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尽管当前在建筑材料处置与再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通过采取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技术研发推广、开展宣传教育、培育产业和市场等保障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建筑材料的再利用率。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认知的提高,违法建设拆除后建筑材料的合理处置与再利用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为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邓安. 废铸砂作为建筑材料资源化再利用研究进展[J]. 环境工程学报,2009,3(11):1931-1937.
[2] 陈蕾. 施工现场固体废弃物量化与减量化及资源化利用研究[D]. 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20.
[3] 何琼. 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13. DOI:10.7666/d.D354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