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客家建筑元素融入美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林灯辉

大埔县西岭实验学校 广东梅州 514299

引言:

客家建筑以围龙屋、土楼等传统建筑为主,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部分。它构建了一个多样的视觉符号体系,这其中包含了对称美思想、装饰艺术智慧以及生存哲学思想,为小学美术教育给予很多教学资源。而且,随着学生渐渐发展起审美感知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美术教材依托地方文化特色规划课程,这就给客家建筑要素的融合提供很好的时机。把客家建筑文化加入到美育课程体系当中,既是传统艺术创新式传承的一种方式,又是改进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度的有效载体。

一、客家建筑元素融入美育课程的意义

(一)拓展课程文化维度

文化浸润理论认为,一些文化标识会不知不觉地改变人们的认识方式。围龙屋是客家文化的主要承载样式,半月形的结构表现出的是家族成群的生活特色,灰塑、木雕等传统装修技艺,蕴含着大量关于移民迁徙历程与日常生活故事的文化内涵。把这些因素融入到美术教学之中,有益于塑造学生各种类的文化意识体系,让他们自觉运用传统营造思想与民俗文化内涵,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升文化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1]。

(二)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一个完整而有顺序的视觉体验,有助于提高审美力。客家建筑在空间构造、色彩搭配以及装饰工艺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视觉符号体系。在通过对建筑立面节奏韵律特点、对临摹砖雕纹样线条的组合方式、探究壁画色彩冷暖对比关系等内容进行具象创作的实践过程,可以让学生通过具象创造的过程来培养对于形式美的认识与感悟,系统的了解构图、造型、配色等艺术手法,并使其审美从直感的表面走向深层次的认知。

(三)培育文化认同感

建构主义理论觉得文化认识就是主体在一定情境里不断建构的进程。客家建筑承载着家族史,工艺技术和风俗传统这些各种文化元素,共同创建起有感知的文化场域。学生通过模仿围龙屋来制作立体模型,用黏土模仿门簪纹样等操作手段,在现实过程中领悟“聚族而居”的文化意义,把传统建筑物从抽象的知识符号变成可以交互的文化回忆载体,进而增进自身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2]。

二、客家建筑元素融入美育课程的策略

这个教学环节的核心是让学生领悟岭南建筑美学特质。通过实地寻访与观察,他们对建筑空间结构和细节构造的感知力显著提升,逐步形成对岭南传统民居的认知结构。《走进传统民居》课程中,老师将讲解与走访结合,带领学生以快速画图描绘梅州大埔泰安楼与大东镇花萼楼 —— 泰安楼方正围合的格局、砖石砌筑的肌理,花萼楼圆形楼宇的形态、瓦当层叠的细节,以及两者的斗拱装饰,都让人直观感受传统建筑之美。面对这些实例,学生既要掌握材料对比表达,比如区分泰安楼夯土墙的粗犷与花萼楼木构件的细腻,还要捕捉光线对建筑外观的影响,细致刻画独特之处:泰安楼对称布局的韵律,花萼楼天井与屋舍的空间张力。学生需理解材料对比呈现(如夯土墙与木门窗的质感),思考光线对建筑外观的影响并细致描绘。这种教学兼顾基本功训练与感受力提升,传授作画技巧与审美能力,为未来从事艺术或守护传统文化事业奠定基础。

(二)解构重组:创新性艺术表达

通过如此具有创造意义的教学实施,《漂亮的花边》这个单元让孩子们更加真切地认识到客家传统文化中的各种要素。在这个过程中还聪明地利用起构成主义理念,使得学生们能在继承传统的美学基础之上,勇敢地去拆解并重组客家建筑设计中呈现出的自然形貌、色彩及纹样部分,如此一来便可以创造出带有非常浓烈的地方文化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花边设计图像。这样的活动不光明显提高了大家设计方面的技巧水平,而且还能更好地培养出学生们在创作期间拥有敢于创新的精神状态及审美感受方面的修养情况,很直观地体现出了构成主义在教学应用上的实际成效。

(三)项目式学习:沉浸式文化体验

杜威的 “做中学”观念突出了实践经验对于知识生产极为重要,这个思想在《我们的社区》这门课的教学实际当中得到了形象的显示。老师带领学生一头扎进“微型客家村落形成”这个项目里头 ,学生们采用团队协作的方式,每个人分别承担资料搜集、方案设计、模型搭建这些关键步骤的任务,用瓦楞纸用心搭建围屋的基本架构,凭借丙烯颜料再现传统壁画的色彩韵味,而且利用各种自然材料塑造出与众不同的庭院景致。巧妙地参考并改良了传统夯土工艺的做法,不仅有效提升了模型的稳定性,也在实践中加深了对建筑设计原理的理解。整个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也在不断尝试与调整中实现了自我成长与能力提升。学生们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并对创作过程进行了细致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从技术的学习者转变为文化的传播者,真正体现了“做中学”的魅力。创新与美育,是个人与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它不仅提升了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培养了审美素养与创造能力,是推动人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创新和审美使我们在艺术创作中、在科学发明中、在文化传承等方面,能用创新的思维来观察问题,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从而给社会带来新的生机与动力[3]。

结论

把客家建筑元素添加到小学美术美育课里,课程的文化韵味会显著提升。用相关理论授课并结合实际教学操作,学生不仅能学到基础画画技能,还能领悟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层含义。这种教学办法一方面优化了教材内容,另一方面也为传统文化发扬提供新思路。往前看,要把客家建筑的历史和文化完全挖掘出来,制作成跨学科综合型教学方案,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美育环境下展开创造性转化,实现长久发展。这种教学办法一方面优化了教材内容,另一方面也给传统文化发扬赋予新想法;朝前展望,要把客家建筑的历史意义和文化特性完全发掘出来,形成跨学科综合型教学方案,推动传统艺术在当代美育环境下产生创造性转化,做到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宁。文化传承视域下小学美术课程开发研究 [J]. 中国教育学刊,2023(08):89-93.

[2] 陈刚。客家建筑装饰艺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探索 [J]. 艺术教育,2022(12):156-159.​

[3] 李明阳。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24 (03):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