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聚焦“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优化

作者

聂铭

吉林省 白城市洮北区平台小学 137000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全面推进,义务教育阶段作业改革面临新挑战与新机遇。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其作业设计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核心素养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传统语文作业普遍存在机械重复、形式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如何在"减负增效"政策导向下,重构作业育人功能,通过创新作业类型、优化内容结构、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实现知识巩固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政策要求与学科特性,探索兼具实践性与发展性的作业设计路径,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国家“双减”政策(中办发〔2021〕40号)明确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时长、提升作业设计质量,推动基础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当前小学语文作业普遍存在机械训练过量、生活关联薄弱、分层设计缺失等问题,单一的知识巩固型作业难以适应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在政策强调“减负提质”与新课标倡导“情境化学习”的双重驱动下,亟需打破传统作业范式,构建指向语言运用、思维发展、文化传承的多元化实践体系。本研究以政策要求与学科特性为基点,探索作业设计转型的科学路径,助力语文课程育人目标的深度实现。

一、分层设计精准施策 减负增效落实素养

教师需基于学情诊断构建差异化作业框架,通过精准划分作业难度梯度与认知层级,实现“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延伸”的立体化目标。在内容设计上,应依据学生认知水平与学习风格,动态调整作业容量与思维深度,避免“一刀切”导致的低效重复。通过设置弹性任务与选择性模块,既保障全体学生达成课标基础要求,又为高阶思维发展提供空间。作业反馈需结合智能分析工具,实时追踪个体学习轨迹,形成“诊断—调整—优化”的闭环机制,使分层设计真正服务于核心素养的阶梯式培育。

比如,在《为人民服务》这节课程中,教师需要围绕议论文体特点与“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涵,设计分层作业框架。针对基础层学生,聚焦论点提取与关键词理解,完成核心句段分析,例如梳理“人固有一死”等经典论据的修辞逻辑;针对能力层学生,要求结合历史背景辨析论证逻辑,梳理文本结构,如对比张思德精神与不同历史时期服务理念的异同;针对拓展层学生,则需联系当代社会案例,撰写微评论阐释“服务精神”的现实意义,例如结合社区志愿服务探讨责任担当。作业任务通过智能平台动态推送,依据学生答题数据自动匹配难度梯度,教师借助语义分析技术识别论证薄弱点,通过反馈报告精准定位认知盲区,优化分层辅导方案,形成“诊断—分层—反馈”的闭环系统,确保不同学力学生均能在语言建构与思维提升中落实人文素养目标。

二、情境任务实践导向 知行合一拓展能力

作业设计应突破纸笔训练的局限,以真实情境为载体,将语言学习嵌入生活实践与社会参与中。教师需提炼学科核心知识与现实问题的联结点,创设具有探究性与开放性的任务链,驱动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整合阅读、表达与批判性思维。通过设计主题式项目、跨文本研读或文化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在具身化体验中深化语言运用,强化知识迁移能力。此类作业需注重过程指导,构建“任务驱动—协作探究—反思迭代”的实施路径,使学科能力在动态实践中转化为综合素养。

比如,在《北京的春节》这节课程中,教师需要以“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为情境锚点,设计“春节习俗观察员”实践任务。学生需基于文本中老舍笔下的民俗描写,结合家庭访谈或社区调查,运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对比古今春节习俗变迁,提炼文化符号的意义流变,如从“祭灶王”到“电子红包”的媒介转换背后的人文逻辑。作业要求整合文本信息与实地考察数据,撰写图文结合的调研报告,并借助数字工具设计动态年俗地图或H5互动页面,实现文化可视化传播。教师通过任务单明确“信息检索—对比分析—创意表达”的能力进阶路径,嵌入“语言品鉴”“文化阐释”“技术应用”三维评价量表,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场景中深化对民俗文化的情感认同,实现语言运用与跨媒介实践能力的协同发展。

三、跨域整合技术赋能 多元评价提质赋能

教师应打破学科壁垒,挖掘语文与艺术、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协同育人价值,设计融合多维度认知的整合性作业。借助数字技术构建虚拟学习社区或智能交互平台,实现作业内容个性化推送、学习行为可视化分析及资源跨时空共享。评价体系需从单一结果导向转向“过程表现+能力增量+创新维度”的多维观测,依托档案袋评价、同伴互评等机制,凸显学生成长动态。技术赋能下的作业生态,既能精准识别个体发展需求,又能通过数据反哺教学决策,形成“设计—实施—评价”一体化的提质闭环。

比如,在《只有一个地球》这节课程中,教师需要构建“生态保护”跨学科主题作业,整合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逻辑。学生需解析文本中的环保论点,运用科学图表工具分析本地空气质量、水资源消耗等生态数据,建立量化证据链;通过编程工具设计交互式环保倡议海报,将文本中的“生态脆弱性”论述转化为动态信息图。作业依托数字平台实现小组协作,实时记录资源使用模拟、碳足迹计算等过程数据,自动生成协作贡献度分析。评价环节融合文本解读准确性、数据分析逻辑性及创意设计传播力三维指标,借助AI分析工具提取学生论证中的逻辑漏洞与创新亮点,生成个性化能力图谱,反哺后续教学资源的精准配置。技术介入不仅强化了语文与STEM教育的深度联结,更推动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跨域学习中深度融合。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了“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优化路径,提出分层设计精准适配素养目标、情境任务深化实践能力、跨域整合重构作业生态等核心策略。通过差异化框架消解机械训练弊端,以真实情境激活语言运用价值,依托技术赋能实现评价与教学的动态互哺。研究立足学科特性与政策导向,构建了“减负”与“提质”协同并进的作业模型,为破解传统作业同质化困境、落实语文课程育人目标提供了方法论支撑,推动核心素养培育从理念层面向实践操作有效转化。

参考文献:

[1]陆文晨.“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管理的探索[J].小学生(中旬刊),2025,(02):82-84.

[2]王晓娟.“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J].语文世界,2025,(06):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