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苯系物作业岗位呼吸防护用品配备标准执行效果分析
雷霆
四川全威安环科技有限公司 610051
一、引言
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等)是化工行业涂料、胶粘剂、溶剂生产的核心原料,但其毒性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证实——苯为 I 类致癌物,长期接触可引发白血病等血液疾病,甲苯、二甲苯则损伤中枢神经系统与呼吸系统。在苯系物作业岗位中,呼吸道是有害物质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呼吸防护用品(如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动力送风呼吸器)是阻断职业危害的关键屏障。
近年来,我国出台GB 39800、GB/T 18664 等标准,明确防护用品选型、配备、更换要求。但实际调研发现,部分企业存在“重配备、轻管理”“重形式、轻效果”问题,标准执行与防护需求脱节。本文通过多维度调研分析现状,识别核心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为提升苯系物岗位防护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华东、华南地区6 家化工企业,涵盖涂料制造(2 家)、胶粘剂生产(2家)、化学合成(2 家),涉及苯系物作业岗位 28 个(原料调配、搅拌反应、产品灌装、设备检修等),纳入调研员工 210 人(男性 168 人,女性 42 人),平均从业年限5.2 年。
2.2 研究方法
1. 现场浓度监测:用便携式苯系物检测仪(精度 0.1mg/m3 ),对各岗位8 小时工作时段定点监测,记录苯、甲苯、二甲苯浓度,对比国家职业接触限值(PC-TWA :苯 3mg/m3 、甲苯 50mg/m3 、二甲苯 50mg/m3 )。
2. 防护用品抽检:随机抽取120 件在用防护用品,检测滤毒盒过滤效率(参照GB 2890-2009)、面罩密合性、呼吸阻力,核查产品资质与更换记录。
3. 员工问卷与访谈:设计含防护认知、使用习惯、培训经历等20 项内容的问卷,发放210 份,回收有效问卷198 份(有效率 94.3% );与6 名安全管理人员、30 名一线员工开展半结构化访谈。
4. 健康数据追溯:调取企业近 1 年员工职业健康报告,分析苯系物岗位员工血液指标(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异常情况,关联防护用品使用记录。
三、防护标准执行现状
3.1 防护用品配备情况
6 家企业均按标准配备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配 ΔA 型滤毒盒)占 72.5% ,动力送风呼吸器占 20% ,自给开路式压缩空气呼吸器(仅用于高风险检修)占 7.5% 。但仅 2 家企业( 33.3% )按岗位浓度精准选型(如搅拌岗位用动力送风呼吸器),其余4 家“一刀切”用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抽检显示, 15% 滤毒盒过滤效率低于 90% (标准 ⩾95% ), 30% 企业无滤毒盒更换台账; 25% 面罩老化漏气,密合性测试合格率仅 60% 。
3.2 员工使用与认知情况
问卷显示,仅 48.5% 员工“ 每次作业正确佩戴”, 23% “ 偶尔佩戴”,28.5% “仅检查时佩戴”。不佩戴原因:面罩压痕不适( 45% )、呼吸阻力大( 30% )、认为“浓度低无需防护”( 25% )。
技能层面,仅 32% 员工掌握密合性测试方法, 25% 知晓滤毒盒更换周期(吸附饱和前或满30 天), 50% 员工“未接受过系统使用培训”。
3.3 防护效果评估
1. 浓度监测:5 个高风险岗位(搅拌、原料调配)苯浓度均值 9.2mg/m3 ,超限值 2.1 倍;员工佩戴防护用品后,实际吸入浓度均值 1.8mg/m3 ,达限值 60% ,防护效果未达标。
2. 健康检查:198 名员工中 17 人( 8.5% )血液指标异常,未规律佩戴者异常率( 15.2% )是规律佩戴者( 3.1% )的 4.9 倍,防护使用与健康风险直接相关。
四、影响执行效果的关键因素
4.1 企业管理:制度缺位与成本导向
1. 制度不完善:4 家企业无“防护用品全生命周期制度”,采购无质量验收标准,使用无日常检查,导致劣质、超期用品上岗。
2. 成本优先:部分企业选低价非合规用品,某企业灌装岗位 15 人仅配 10套面具,旺季“轮流使用”,影响防护连续性。
4.2 员工层面:认知不足与技能薄弱
1. 认知淡薄: 35% 员工存侥幸心理,认为“短期不防护没事”; 20% 将防护用品视为“应付检查工具”。
2. 技能不足:培训多为“口头告知”,仅1 家企业开展实操培训,其余员工因“不会用”导致防护失效(如面罩漏气 )
4.3 防护用品:适配性与舒适性不足
1. 选型不当:高浓度岗位需 APF⩾20 的动力送风呼吸器,部分企业仍用APF=10 的自吸式面具;面罩尺寸单一, 20% 员工无法贴合。
2. 舒适性差: 60% 员工反映“夏季闷热”“呼吸阻力大”,部分用品材质过硬致面部压痕、过敏,降低佩戴意愿。
4.4 环境层面:作业场景增加防护难度
高浓度岗位多“高温高湿”(如搅拌釜旁超 35cC ),加速滤毒盒失效;狭窄空间检修时,呼吸器管路易勾挂;部分岗位有粉尘、噪声复合危害,单一防护用品无法满足需求,间接降低员工重视度。
五、改进策略
5.1 完善管理机制,强化全流程管控
1. 建立全生命周期制度:明确各环节责任,采购选“双证齐全”供应商,验收抽检关键指标;建“一人一档”台账,用“颜色标识”提醒滤毒盒更换。
2. 纳入考核监督:将“正确佩戴”纳入绩效考核,设“职业健康监督员”,每日检查整改。
5.2 优化培训体系,提升“知、信、行”
1. 分层培训:新员工岗前培训含危害、用品原理、佩戴实操;老员工季度 复训侧重错误案例与应急演练。
2. 创新形式:用“VR 模拟 + 现场实操”,制作“口袋版手册”,方便员工学习。
5.3 精准选型,兼顾防护与舒适
1. 场景化选型:低浓度岗位用 APF=10 自吸式面具,中浓度用 APF=25 动力送风呼吸器,高浓度/ 缺氧岗位用 APF=100 自给式呼吸器。
2. 人性化适配:采购多尺寸面罩,“一对一试戴”;选轻量化、透气材质用品,某企业换“透气型面具”后,佩戴率从 45% 升至 82% 。
5.4 改善作业环境,降低防护难度
1. 优化通风降温:高浓度岗位加装局部排风,高温岗位设降温设备。
2. 简化流程:狭窄空间预留呼吸器管路通道;复合危害岗位用“呼吸 + 防尘”一体化装备,减少佩戴负担。
六、结论
当前化工企业苯系物岗位防护标准执行存在“适配性不足、使用不规范、效果不达标”问题,核心原因是企业管理缺位、员工认知薄弱、用品适配性差。需从“管理 - 员工 - 用品 - 环境”四维度发力:企业建全流程制度,员工强化认知技能,用品兼顾防护与舒适,同时改善作业环境,让防护用品成为员工“健康屏障”,推动职业健康管理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 1 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19)[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2]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 呼吸防护用品 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GB2890-2009)[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3] 王磊,张敏,李涛 . 化工企业苯系物作业岗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与防控措施 [J]. 中国职业医学,2022,49(3):32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