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五育融合”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

丛明明

苏州市吴江区苏州湾外国语学校 215200

[摘要]“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可以深层次地促进立德树人的有效落实,成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助力器。小学科学教学应合理树立融合化教学目标,设计融合化教学活动,嵌入融合化评价方式,推动“五育融合”的落实。

[关键词]“五育融合”教学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评价方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五育融合”现今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理念的重要指导原则, 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一线小学科学教师如何将“五育融合”教学应用于教学日常尤为重要。笔者结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呼吸与消化”单元探索“五育融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施过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目标统整:构建育人框架体系

教学目标指导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为教学过程设计提供依据,为评价提供证据,指引学生的学习。“五育融合”教学目标的设定,应挖掘课程内容在德、智、体、美、劳五反面的内在联系,将其有机地整合与联结,统整结构化教学目标,促进五育全面发展。《五育融合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五育不可割裂,需在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中体现协同性和整体性。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呼吸与消化”单元教学中,笔者结合《五育融合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单元部分课程进行整合,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综合的,承载着“五育”的内容[2],而不仅仅是追求单一的科学观念。从笔者梳理的“五育融合”教学目标中可以看出,科学教学仍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依托科学学科的智育,融入了德、体、美、劳的教学内容。结构化地将“五育”目标融入到同一个项目化学习任务中,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活动创生:优化实践实施路径

“五育融合”的教学应是源于生活,为了生活,创造生活的教学。[3]融合课程呈现的是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体验创新的开放式课堂。基于以上两点,“五育”融合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设计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项目式学习活动。

在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呼吸与消化”单元的教学中,笔者将“一天的食物”、“食物中的营养”、“营养要均衡”、“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五课内容进行整合,设计了“五育融合”项目化任务——为餐厅设计食谱。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出示任务情景:以小组为单位经营一家营养餐厅,分别为幼儿、成人、老年人设计定制化菜单。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需了解食物中的营养中的成分,学习科学搭配营养膳食的方法,了解食物在身体里的消化过程,并根据不同年龄人群的身体特征设计菜单。例如幼儿需要吃食糜,是因为幼儿牙齿发育不全,进而了解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老年人需要吃易消化的食物,是因为老年人肠胃功能老化,那么食物在人的身体里是如何消化的?学生由此自发对食物消化的过程展开学习。经过系列知识的调查和研究,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项目活动。

在这个项目活动中,从学生关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到利用科学方法为不同人群设计一天的食谱,从关注幼儿、老年人的身体,到小组合作制作营养膳食菜单。团队协作中学生利用科学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合作能力,同时关注到社会中的“幼儿”、“老年人”群体,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同时制作菜单活动融合了美育内容,将欣赏美、创造美、评价美融合在设计“菜单”的活动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项目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更享受了劳动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五育融合”的终点是“全面发展的人”以及“美好生活”[5]。从科学教材中甄选出适合“五育融合”主题的课程内容,以真实的生活情境为背景,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五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三、评价浸润:深化育人覆盖维度

杜威就教育的本质提出“学校即社会”,认为人类的身心成长与经验的改造,唯有通过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才能得以实现。[7] 也有学者提出,当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与知识相遇,才能真正体会知识所蕴含的多重意义与价值。“五育融合”教学中的教育评价,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在真实情境中,设置多元评价。

例如教师对合作默契、方案设计优秀的小组给予即时动作(竖大拇指)或语言(“你真棒”)评价,对需要调整的小组及时给予鼓励等。在学生设计菜单活动结束后,学生采取组间互评方式进行评价。依托真实情境为背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餐厅”开始营业,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的“食客”,以饭票的形式分别从“营养均衡”、“设计美观度”等多维度互相打分。课堂的最后,教师为学生的全面交流提供平台,通过引导性的语言,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合作的快乐、劳动的意义。

综上所述,“五育融合”的教学要达成“全面性”“发展性”的育人目标,需要教师将“五育融合”的教学观念融入日常,适当选取适合融合单元教学内容,构建育人框架体系、优化实践实施路径、深化育人覆盖维度。当然,“五育融合”教学能否顺应落实,还需一线教师在后续教学中继续探索与实践。

[1] [2][3]朱宁波,王志勇.论指向“五育融合”的学科教学[J].当代教 育科学,2021(12):35-43.

[4]徐凤丽.“五育融合”视域下学校课程体系的特征与实施.辽宁教育, 2024(4)

[5]李骏.生活美学推动“五育融合”之学理基础与实践路径[J].中 国电化教育,2021,42(03):52-57.

[6]Wiggins G.A True Test:Toward More Authentic and Equitable Assessment[J].Phi Delta Kappan,1989,50(20):703-713.

[7]刘黎明.杜威的自由教育思想探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2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