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字素养精准研训路径初探

作者

迟辉 刘连英 赵灿玲 张斯祺 许雪瑛 周香池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登州实验小学

摘要: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与“双减”政策叠加的背景下,提升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本文聚焦《小学全景式数字素养精准研训路径研究》课题,深入剖析当前小学教师数字素养发展面临的矛盾,详细阐述全景式数字素养精准研训路径的构建与实践,包括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实施过程、成果创新以及问题反思与优化策略,旨在为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

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精准研训;教育数字化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全面推进,“双减”政策也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数字素养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它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更关系到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长。然而,当前小学教师数字素养发展存在诸多困境,迫切需要探索有效的研训路径来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变革的需求。

2、小学教师数字素养发展面临的矛盾

2.1 政策导向的全局性与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

国家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中,对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出了全局性的政策导向,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指明方向。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投入等存在差异,导致区域发展非均衡。发达地区能够迅速响应政策,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和教育技术设施更新;而欠发达地区则因资金短缺,难以开展全面有效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教师接触和应用先进数字技术的机会较少。

2.2 技术迭代的快速性与教师能力的滞后性

信息技术迭代日新月异,新的教育技术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不断涌现。小学教师由于日常教学任务繁重,缺乏系统、持续的学习机会,导致他们在面对快速更新的技术时,能力提升滞后。许多教师对新兴技术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无法将其有效融入教学,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数字化学习需求。

2.3 研训体系的碎片化与实践转化的低效性

现有的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研训体系较为碎片化,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各培训模块之间未能形成有机整体。教师在接受培训后,难以将所学知识和技能整合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导致实践转化低效。培训与教学实践脱节,使得教师虽然参加了多次培训,但数字素养和教学能力并未得到实质性提升。

3、小学全景式数字素养精准研训路径的研究目标

3.1 构建全景式研训生态系统

依托“社-科-校”三维协同机制,即社会资源引入、科研机构引领、校本分层推进。落实“三行三环”微观实践路径,“三行”包括领雁行动(针对骨干教师的技术赋能学科融合创新)、先锋行动(青年教师的AI支持下的个性化教学实践)、启航行动(老年教师的基础技能情境化训练);“三环”为技能培训、实践研究、成果辐射。通过这种方式,形成“宏观架构+微观闭环”的立体化研训路径,实现对教师数字素养的分层培养,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使教师数字素养能够动态提升。

3.2 打造智能化资源支持平台

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发个性化学习系统。根据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教学需求和学习偏好,为教师精准推送学习资源和培训课程。构建“培训-实践-评价”一体化的数字资源生态,教师在培训后可立即在实践中应用所学,通过实践检验培训效果,评价结果又能反馈到培训内容的优化中,形成良性循环。

3.3 深化技术赋能教学创新

推动数字技术与学科教学从简单的“浅层整合”向深度融合的“深度重构”转变。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如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学情分析、个性化学习指导,借助虚拟现实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等,培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课堂新样态,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4、小学全景式数字素养精准研训路径的研究内容

4.1 路径设计

以能力本位教育(CBE)理论为支撑,该理论强调以能力为核心,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研训路径设计中,基于教师在数字素养方面应具备的能力,设计“三维协同”与“三行三环”的研训路径。“三维协同”整合社会、科研和学校三方力量,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供全方位支持;“三行三环”从微观层面细化研训过程,确保研训工作的精准实施。

4.2 资源开发

根据“三行”分层培训设计,构建“基础层-拓展层-创新层”阶梯式课程体系。基础层课程面向启航行动中的老年教师,注重数字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训,如计算机基础操作、简单教学软件的使用等;拓展层课程针对先锋行动中的青年教师,拓展数字资源开发、教学工具深度应用等能力,如多媒体素材制作、在线教学平台的高级功能应用;创新层课程为领雁行动中的骨干教师打造,聚焦教育创新设计、数据驱动的教学决策等高阶能力培养,如基于大数据的教学分析与决策、跨学科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设计。同时,开发智能教案生成工具与AI学情诊断模块,形成可迁移的数字化教学案例库,为教师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实用的工具。

4.3 实践转化

在“三环”研训过程中,技能培训环节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操演练等方式,让教师掌握数字技术应用技能;实践研究环节,教师将所学技能应用于日常教学,学校组织教学观摩、研讨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学习和经验分享;成果辐射环节,将教师在实践中取得的优秀成果进行整理和推广,通过举办示范课、成果展示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让更多教师受益,实现教师从“技术应用者”向“教育创新者”的角色转变。

5、小学全景式数字素养精准研训路径的问题反思与优化策略

5.1 瓶颈分析

(1)参与动力分化:中老年教师群体存在“技术焦虑”与“路径依赖”。对新兴技术的陌生使他们产生焦虑情绪,害怕在学习和应用中出错;长期形成的传统教学路径依赖,使他们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对新的数字技术教学方法接受度低,参与研训的积极性不高。

(2)资源更新迟滞:部分AI教学工具与学科适配度不足,在功能设计上未充分考虑学科教学特点和需求。动态优化机制不健全,无法及时根据教师反馈和教学实践需求更新和改进资源,导致资源时效性和实用性降低。

(3)硬件生态制约:学校电脑配置不均衡,部分老旧电脑性能低,无法满足运行先进教学软件和工具的要求。在开展虚拟现实教学、大数据分析教学等对硬件要求较高的教学活动时,硬件设施的不足严重影响教学开展,限制了数字技术的普惠性应用。

5.2 改进路径

(1)内生动力激活:构建“数字素养积分制”,将教师参与研训的表现、取得的成果以及教学实践中数字技术应用效果进行量化积分。将积分与职称评聘、绩效奖励深度挂钩,激发教师参与研训的内生动力。设立奖励机制,对在数字素养提升和数字化教学创新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2)资源生态升级:建立“企业-学校”协同开发机制,学校及时反馈教学实践对资源和工具的需求,企业根据需求进行针对性研发和改进。设立资源更新专项基金,用于资源的持续开发、优化和更新,定期评估和筛选资源,淘汰过时、低效资源,引入最新、最实用的资源。

(3)硬件统筹规划:推动“硬件设施全优化”项目落地,制定硬件设施更新计划,优先保障教师电脑优化配备。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逐步更新老旧电脑,提高电脑整体配置水平。加强硬件设施管理和维护,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硬件设施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王佑镁, 王娟, 杨晓兰 . 小学生数字素养培养的理论框架及实践路径. 中国电化教育, 2021 (8), 24-29.

【2】黄荣怀, 张进宝, 刘晓琳. 数字素养教育: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 2020 (5), 5-12.

【3】李艳燕, 赵子云, 马晓玲. 基于精准教学的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 2022 (6), 113-120.

【本文系2023年度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能力本位视角下的大规模教师数字素养精准研训的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2023JXY49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