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文科背景下现代设计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创新
谭有进
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1
2020 年,我国教育部对外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将新文科明确地纳入“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 之中,提出专业优化、课程提质和模式创新等方向,构建中国特色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以跨界融合和文理交叉的方式,将科学技术相关前沿成果融入人文社科类课程体系。那么,如何理解这一实践创新呢?
、明晰新文科的核心维度,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全球新一轮科技不断迅猛发展的同时,数字化、智能化社会形态或者应用场景不断出现,文科发展的背景变化较大。
(一)洞悉科技前沿的变革驱动,聚焦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
中国科技随着自主创新步伐的加快,不断突破西方的技术封锁,并在关键领域取得越来越多标志性成果,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发明被不断地应用到产品设计中。这些新应用不仅能够提升产品的性能和品质,还能够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更多的创意空间。但是,仅仅亦步亦趋地学习和掌握先进技术是不够的,而应该在技术发展和产品设计中体现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造物智慧,并将它们融入到科技产品的生产实践中。
换言之,就是需要加强文化自信建设,即不断打破西方的技术封锁和学术话语垄断,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培养中华文明传承者、中国理论创新者。特别是在占据我国学科门类近三分之二的现实面前,文科改革将直接影响国家软实力建设。因此,文科,特别是文化艺术专业需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以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远大目标。
(二)重视学科发展内生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
首先,传统文科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专业的分割僵化上,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特色有待彰显。因此,新文科的突破方向在例如数字人文、算力算法等跨学科融合上有望取得成果。其次,传统文科局限还表现在知识生产的滞后上,时效性、实用性难免欠缺。再者,价值引领薄弱仍然还是传统文科的一处短板,在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新时代背景下应有更大作为。
因此,新文科建设可以强化思政教育与学科融合为突破方向,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切地说,新时代背景下的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具有社会责任担当的新时代建设者。
二、拓宽艺科融合路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当下,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已形成多维度的创新实践。这些融合不仅拓展了艺术的表达边界,也为设计与科技的融合提供了更多可能。
(一)重视人文价值与前沿科技的结合
一是艺术教育与科技融合。在艺术教育中,跨学科课程设计是促进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手段。艺术设计应明确目标,整合内容,强调实践。例如,“数字艺术与设计”课程既相关基本方法原理,又把可视编程、AI建模等技术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掌握设计与科技结合的技术。因此,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应紧跟设计领域的最新动态,引入前沿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如数字化设计、可持续发展设计等。
二是重视产品设计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上的结合,而产品设计的创新则需要跨界融合的创新思维。作为产品设计的重中之重,创新思维应该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以发现新的解决方案。这种创新思维不仅体现在产品的外观和功能上,更体现在产品创新所蕴含的理念和文化上。由于艺术表现不仅能够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还能够增强产品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所以,产品设计中的艺术表现与科技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推动着产品设计的进步和发展。例如,某汽车集团联合高校设计学院师生团队,所设计的新型汽车既贴合用户需求,又彰显品牌传播战略,并荣获国际设计大奖。
(二)实现艺科融合与产业驱动的双赢
既然艺术使得产品或服务更具有人文关怀的深度,而科技为项目更具有可操作性和落地性,那么,让艺科融合实现产业驱动的关键在于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是核心目标,因为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根本动力。通过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紧密贯通,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例如,壮族织锦图案元素的现代解构与重构,解决了部分新能源汽车内饰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转化问题,赢得了市场的积极回应。
三、打造更多实践平台,提高设计实操能力
设计教育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锻炼技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创造更多实习实践机会
组建由资深教师及行业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与学生建立紧密的互动关系,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个性化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普通学校不具备的对口实践平台,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竞争力。学生可以在基地中进行实际操作,掌握更多实际的知识和技术。
此外,促进产教融整合校内外资源,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设计人才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显著提升了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性。或者说,校企合作培养为学生在一线接受企业管理、建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和具备完成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解决了高校专业教学理论教学有余、实践机会不足的“硬伤”问题。
(二)优化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团队协作和跨界创新能力
实施产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不但可以整合学校的教学资源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而且是促进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重要举措。其中的缘故,在于学生在企业实践中获得锤炼技能的珍贵机会,获得提高其职业竞争力的可能。因此,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过渡平台,锻炼其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在企业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历练,也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体验设计的全流程,培养其解决问题的真正能力。
由此可见,设计人才培养能力目标的实现,更需要行业前沿的企业引导学生掌握数据感知、智能生成和人机协同等创新工作方法,提供跨学科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唯有如此,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致力于培养具备设计、制版、工艺、审美能力且热爱祖国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文科背景下,设计人才培养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开展艺术与科学、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等深度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产业驱动展等方面的发展。同时,坚持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国家建设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人文关怀、技术敏锐度和伦理判断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巍,郑路.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研究及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2):118-122.
[2]姜博.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科融合”赋能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03):53-55.
※本文是 2023 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 A 类项目“新文科背景下‘艺科融合·产业驱动’的设计人才培养实践与创新”(项目编号 2023JGA262)阶段性成果